大皖新聞訊 在合肥大蜀山西北角的劉園·古徽州文化園內,坐落著兩座精致的博物館——貼近百姓生活的安徽省徽廚博物館和展現傳統中醫文化的安徽省中醫秘笈博物館。兩座博物館雖然不大,但藏品種類豐富, 極富古徽州文化的魅力。
感受古徽州“吃貨”的風雅生活
進入劉園,沿著石板橋穿過湖面,就看到了徽廚博物館?,F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座異地整體搬遷的清代老宅,以展示陳列古徽州不同廚房器物為主。館內藏品近 500 件,分為廚房祭祀、廚房器具、徽州名菜、徽州 名廚、徽州商號等五大展區進行展示。雕花月餅模、瓷器茶壺、錫壺、煤油燈 具、磚雕筷籠……各種廚房器具類型豐富,數量眾多。
跨進徽廚博物館,一座“七星灶”十分有“排面”?!捌咝窃睢庇扇诖箦伜退目谛″伣M成。工作人員介紹說:“大鍋燒水、炒菜,小鍋燉湯、熱飯之類,這在當時是大戶人家的配置。”
安徽省徽廚博物館的“七星灶”。
在其中一個展柜中,幾把清代錫壺造型精美,頗為引人矚目。據介紹, 錫是我國較早冶煉使用的金屬,錫器的發展到明代最為興盛。由于錫器器身細膩而有光澤,觀賞性強,一度備受文人士大夫喜愛。到了清代,錫器和錫制品更是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各類炊具、食具等都有錫制品出現。由于錫易導熱,延展性好,在古時候經常用來冬季溫酒。
還有一件清代朱漆提梁食盒色澤鮮艷,方形盒蓋上龍鳳呈祥的紋飾精 致靈動?!霸诠糯?,食盒是酒肆飯店以及富貴人家的日常用品,功能類似于今天的打包盒、飯盒?!惫ぷ魅藛T說,古人出門訪友,或參加詩社、文社等“社交 活動”,經常會事先準備一些果品菜肴,放在食盒里帶著,作為下酒菜。出門 踏青郊游,也會用食盒帶一些酒菜食物方便“野餐”。
安徽省中醫秘笈博物館一角。
看古代“藥房”了解新安醫學
在緊鄰徽廚博物館的另一座老宅中,中醫秘笈博物館里藏著很多老物件?!斑@座老宅也是整體異地搬遷來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工作人員介 紹,中醫秘笈博物館館藏藏品600余件,包括中國中醫歷史、九大仙草、中草 藥植物標本、新安醫學古籍善本、相關中醫用具等,展示了中醫文化的獨特 魅力。
在中醫藥具展柜中,除了藥臼、藥碾外,不同時期的瓷器藥瓶數量眾多, 非常獨特。據介紹,館內收藏的瓷器藥瓶來自明清時期四大藥堂——“時濟堂”“同仁堂”“胡慶余堂”“杏和堂”,數量近200件。藥瓶上多有藥名、藥效、 用法等信息,還繪有山水、花鳥魚蟲等圖案,很是精美。在展柜中,一件長約 40 厘米的清代木雕牌有些年頭了,上書“秘授外科圣手詹漁村醫師”幾個 字。“這是當年醫師坐診的告知牌,和現在醫院的診室外公布醫生名牌是一樣的?!倍硪患宕昂贾萃鯒澚姆蜃邮谕鯓淦镣饪圃\所通告”內容則更為豐富。不僅說明了醫生“授業以來”隨診經驗豐富,還聲明“對于外科各癥無不悉心研究”,并告知患者,“無力者藥費不計”,顯示了醫者父母心。
此外,中醫秘笈博物館內還收藏了不少新安醫學古籍善本和藥方,可讓觀眾了解新安醫學的歷史。當年的楹聯、通告等藏品,則為觀眾描繪了古代中醫開業瞧病的場景。其中一件楹聯左側還有贈送人落款?!斑@副楹聯類似 于今天的‘錦旗’,表達了對醫生的敬意。”工作人員介紹。
安徽省中醫秘笈博物館外景。
民間博物館期待“走出去”
在徽廚博物館和中醫秘笈博物館里轉了一圈,這里仿佛就像一個“微縮 徽州”,讓人感受到濃郁的徽風皖韻。
實際上,這兩座博物館的千余件藏品,都來自于民營企業家劉克權的收藏。劉園古徽州文化園負責人劉薇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 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劉克權,多年前就開始收藏古建筑、古民居。在皖南 “淘寶”的過程中,古人的養生之道和飲食文化都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
如何將兩者的文化精髓傳遞給更多的人,2017年,安徽省中醫秘笈博物館和安徽省徽廚博物館在劉園亮相。作為這座古徽州文化園的重要組成, 兩座博物館展示了豐厚的中醫傳統文化和徽廚文化。
這幾年,兩座博物館免費向游客開放,疫情前每年有約7萬人次的客流量。2017年,該園還被評為第二批“安徽省研學基地”。每年還會圍繞博物館,推出一些互動性強的主題課程。
作為民間博物館,如何維護運營是個難題?!巴ㄟ^古徽州文華園的旅游和餐飲收入,去反哺博物館的運營。”劉薇說,中醫秘笈博物館和徽廚博物館從建筑到展品都有一定年代了,日常維護還是必須的。去年,兩座博物館的硬件設施進行了升級,更換了展柜、燈光,重新布置了內部陳設,都是為了讓參觀的游客有更好的體驗?!斑@幾年文化部門也給予了我們一定的幫助,比如安排國有博物館一對一幫扶,組織我們的講解員去參觀學習等等。”在其看來,后疫情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會逐步增加,博物館的發展能為合肥這座“科教之城”增添更多文化底蘊。
“我們的目標是把博物館做好,向更多的人傳遞徽文化。但我們也不能止步于此。未來,我們希望通過自身的不斷提高普惠更多群體?!眲⑥闭f,一 方面希望民間博物館的展陳、活動能有更多曝光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希望與省外的優秀同行多一些交流互動,特別是在展陳呈現、文創開發等方面多些學習機會,讓徽文化發揚光大。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