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春節假期結束,不少人踏上了返程的旅途,承載著年味的家鄉美食也被裝入行囊。與回家時的“輕裝上陣”不同,返程大軍們的行李箱被父母塞得滿滿當當。無論是家鄉特產,還是父母親手制作的面點,都蘊含著數不盡的愛。1月28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幾位返程人,看看他們的行李箱里都裝著啥。
小彬的家鄉:安徽歙縣
帶回澆頭、臘腸、粽子、油粿等
“若不是箱子裝不下了,父母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全打包讓我帶回來!行李箱里裝著澆頭、臘腸、粽子、油粿等。”來自安徽歙縣的小彬向記者列舉著自己帶回合肥的家鄉美食。
2022年,小彬大學畢業后在合肥工作,他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才回到家。臨近過年那幾天,小彬就在掐指算著回家的日子,離回家的日子越來越近,心里也越來越激動。“因為,對我來說,工作上經常性的出差會讓我更加想家。”
“因為工作忙,我去年很少回家,為了表達心意,我給家人都挑選了禮物寄回去。”小彬說,年前他為爸爸買了兩雙鞋子,給媽媽買了手鏈,給侄子侄女買了一些吃的,還拿了兩瓶酒回去。
小彬告訴記者,他在家待了一周,感覺時間飛快,一眨眼就快要上班了。“這時候父母問得最多的就是我想吃什么,想讓我都帶點過去吃,家里做的總歸比在外面吃的要好。”小彬說,每次聽到這些話,他都感覺到父母滿滿的愛和不舍。
出發前的那天早上,小彬的媽媽早早起床燒了很多他喜歡吃的菜。“我一起床,就發現行李旁多出了一個大袋子,里面有我最愛吃的澆頭、臘腸、粽子、油粿等。”小彬說,行李中裝的不僅是吃的,也是家的味道,更是父母的愛。
“每次出門,父母總是送我到車站,依依不舍地看著我進站,還叮囑我一定要記得吃家里帶的食物,出門在外要多注意身體,沒事就和家里人打打電話。”小彬說,父母的叮囑讓他覺得很溫暖。
小麗的家鄉:安徽金寨
帶回米酒、糍粑、紅薯圓子、鹵肉等
正月初六,小麗依依不舍地從六安金寨老家回到工作地合肥,帶著米酒、糍粑、紅薯圓子、鹵肉、豆腐乳等。“比起做學生時,在家待的時間太短了。離家一年,仿佛還沒適應在家的生活,又急匆匆趕往工作崗位了。”小麗說。
過年在家的那幾天,小麗的媽媽沒有閑著,在家制作了各種好吃的讓她帶去合肥。“這個你要不要帶,那個你要不要帶……”這是小麗在家最常聽到的話。“等到出門前一天,媽媽自然是什么都往行李箱里裝一點。”小麗向記者介紹,她帶了自己家做的米酒、糍粑、紅薯圓子、鹵肉、豆腐乳等十來樣,每樣只裝一點行李箱就滿了。“媽媽還想讓我帶她做的咸菜和臘肉,但實在太重了我就沒拿,不過好在這些東西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媽媽說會留好,等下次我放假回家再燒給我吃。”
小麗言語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他們希望我在外面吃好穿暖,我自己也希望能在外吃到家的味道。我家在偏僻農村,村子里的年輕人幾乎都是常年外出打工,過年才回家,臨走前家家戶戶的長輩都用大包小包把孩子的行李箱裝得滿滿的。”小麗認為,這是一份無聲的愛,給予的人和接受的人都覺得心里暖暖的。
“每次離開家自然是很舍不得的,覺得沒待夠,家人也很戀戀不舍,總問我下次回去是什么時候,也會站在原地一直看我走出很遠。”小麗說,家鄉人告別時最常用的一句叮囑就是“你要好好的”,每次聽到家人這樣說,她心里就覺得很踏實。
周先生的家鄉:貴州甕安
帶回臘肉、莓豆腐、刺梨干、血灌粑等
“我的行李箱都塞滿了,拎起來差不多有40多斤。”來自貴州甕安的周先生于1月26日開車從貴州返回合肥,返程帶上了老家的臘肉、香腸、莓豆腐、刺梨干、土雞蛋、血灌粑等。“這個臘肉、血灌粑只有我父母做得最好吃,在合肥待久了,就會想念這種味道。”周先生說。
周先生離鄉在合肥打拼近30年,如今已是一家醫藥公司的老板。前三年因為疫情未能回家陪父母過年,所以今年過年,周先生早早地就做好了準備,年前好幾天就開著車帶上家人踏上了回鄉之路。
周先生告訴記者,他給父母準備了衣服、合肥土特產等禮物。“父母看到我帶的禮物,他們還說‘回來就好,這些東西真吃不習慣!’”周先生說,不過在正月初一那天,父母還是高高興興地穿著自己給他們買的衣服,逢人就說這衣服是自己兒子買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周先生原本計劃著正月初十才返程,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工作需要他必須提前5天返程。父母雖然不舍得兒子離開,但還是默默幫著周先生收拾行李。1月26日早晨,周先生打開車子才發現父母已經連夜將車子裝得滿滿當當。
“行李箱里被爸媽塞滿了大包小包的家鄉美食,像臘肉、香腸、花生、莓豆腐、刺梨干、土雞蛋、血灌粑等,甚至還裝了大白菜、白蘿卜等新鮮蔬菜。”周先生說,要不是他一再堅持不方便帶太多,父母肯定要讓他全部帶回合肥。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