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近期因疫情封控在家,合肥高鐵南站多名女員工第一時間就在小區轉做巾幗志愿者。她們聞令而動,穿上防護服,掛上志愿馬甲衫,成為防疫一線一支堅實的力量。“在疫情面前,人人都是責任人!”合肥高鐵南站這些巾幗志愿者成為抗疫一線中一道“紅色風景線”,盡顯“她”力量。
魏詠露:收到禮物很感動
10月29日一早,正要準備出門上班的合肥高鐵南站交通執法人員魏詠露看到小區業主群通知,自己所在的濱湖一小區開啟靜態管理模式。連續數月一直處在工作狀態的魏詠露并未選擇在家好好休息,而是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到,成為小區一名志愿者。
“小區臨時被封了,肯定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這個時候我肯定要去。”幾天的志愿服務讓魏詠露收獲了很多暖心。小區封控第一天,社區開始安排給住戶發放物資,“大家都對我們志愿者表示感謝,有的要給我們吃的,有的還會主動要求幫我們發物資,心里暖暖的。”而就在魏詠露和小伙伴一起上門發抗原檢測試劑的第二天,很多居民怕給志愿者帶來麻煩,也想讓志愿者更安全,便早早地在自己房門外掛上袋子。最讓魏詠露記憶深刻的是,她收到了一個孩子畫的“大白”,的感謝讓人非常感動。”魏詠露說,她很榮幸能作為一名志愿者為小區的居民服務,她將盡一切努力幫助小區的居民,讓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對抗疫情。
張殷雪:一日三餐準時送
10月19日晚10時,合肥高鐵南站綜管辦員工張殷雪得知瑤海區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她便第一時間向所在社區電話申請就地轉化志愿者。
張殷雪下沉的三里三村社區位于老城區三里街街道,區域內居民眾多。考慮到自己有從事志愿服務的經歷,她主動申請前往志愿服務力量薄弱的老舊小區——開元小區。
96歲的獨居老人黃敏軒(化名)雙耳失聰,做菜不便,平時靠親屬送飯解決一日三餐。受此次疫情影響,親屬無法送餐上門,也無法訂外賣,老人溫飽成為一大難題。得知消息后,張殷雪主動上門還給老人帶了松軟食品。“黃大爺,有事就和我們說,盡量別出門,一日三餐我們會給您準時送。”
連日來的奮戰,她與不少居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0月23日早上,在小區崗亭附近維持核酸檢測秩序時,張殷雪不慎摔了一跤,經醫生診斷,張殷雪左腳腳踝軟組織挫傷,需在家臥床休息至少一周。盡管如此,張殷雪仍關注著疫情動態。“希望我能盡快康復,大家加一把勁兒,用不了多久就一定能戰勝疫情!”
錢小四:身兼數“員”不怕苦
在小區靜態管理的第一天,合肥高鐵南站員工“四哥”就主動請愿在小區做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四哥”名為錢小四,是合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包河大隊高鐵南站中隊隊長。雖是女子,但錢小四憑著不服輸、不露怯的硬骨頭性格,在單位里贏得了“四哥”的外號,她還是合肥鐵騎隊伍里第一位女性鐵騎隊員。在合肥南站,她不怕吃苦,守護群眾平安出行;在小區她又身兼數“員”,默默為小區疫情防控奉獻一份力量。
“這次封控后,我們小區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大家都第一時間去社區報名做志愿者。”錢小四所在的小區臨時封控后,她化身“外賣員”,上門送上政府發放的物資,外賣、快遞等;她還化身“掃碼員”,積極投身到核酸掃碼隊伍中;在小區樓棟封控后,她又化身“勸導員”,給居民們耐心解釋疫情防控政策。“我沒覺得做志愿者有什么辛苦的,作為一名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錢小四說道。
余倩倩:挨家敲門不厭煩
10月29日凌晨,家住合肥濱湖的余倩倩得知小區開啟靜態管理,第二天一早就跟社區聯系,成為一名志愿者。作為合肥高鐵南站綜管辦的一員,在站區工作時余倩倩便在站區做疫情防控工作,此次在小區轉為志愿者便快速地投入到志愿服務中。
小區臨時封控后,她所負責的那棟樓需要挨家挨戶上門發抗原測試劑,同時還要協助醫護人員上門做核酸。為了節約醫護人員的時間,余倩倩需要提前到居民門口敲門,“因為有的家庭里有孩子在上網課,有老人可能行動不便,這就需要我們不厭其煩地提前敲門。”
這兩天,小區里樓棟封控后,每天飯點左右,物業將這棟樓的外賣消毒后統一送至樓棟管理處,余倩倩便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戶地送上門。“經過這么幾天和樓棟里的居民接觸,大家越來越熟悉,我們也收獲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溫情。”
在本輪疫情中,合肥高鐵南站像魏詠露、錢小四、余倩倩、張殷雪這樣隔離在家沖到一線奮戰的志愿者不在少數,她們夜以繼日地全身心付出,筑牢抗擊疫情的暖心防線。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