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今年,第一次出現藍藻打撈能力遠大于藍藻繁殖速度,第一次出現與太湖相比的反差,第一次出現藍藻生長的條件受到明顯抑制……大皖新聞記者從9月8日召開的“合肥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專場上獲悉,2012年以來,在巢湖流域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城鎮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承載壓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到2025年,將確保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標,巢湖全湖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到2035年,力爭巢湖全湖水質達到Ⅲ類。
治湖先治河 推動一河清水入巢湖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長蔣大彬介紹說,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轉為Ⅳ類,2020年一度好轉為Ⅲ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2022年1-7月,巢湖湖區和東、西半湖富營養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東半湖下降2.1,西半湖下降1.3,全湖下降1.6。在入湖河流水質持續提升的同時,出湖水質保持優良,巢湖湖水平均每年通過裕溪河流入長江約40億立方米,其入長江前的國控斷面裕溪口,近年來一直穩定保持Ⅱ類。
同時,合肥市本著“治湖先治河”的原則,加強重污染河流整治及清水型河庫的保護,推動一河清水入巢湖。為科學調控水位,實施擴大西、兆河引江通道和江水西引項目,2019年干旱,經西、兆河引水11.63億立方米,經駟馬山到滁河干渠引水1.59億立方米。“去年汛期,提前排出巢湖水量16億方,相當于一個正常巢湖蓄水量,確保了安全度汛。”蔣大彬表示,今年,將巢湖調控水位原則由過去防汛抗旱兼顧轉變為以防汛為主,外排湖河水39億方(其中巢湖水30.9億方),相當于正常水位下近2個巢湖水量,騰出安全度汛防洪庫容。
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升至562種
生態修復與恢復是巢湖綜合治理的主要目標,也是復原巢湖綠水青山的重要載體。目前,投資近百億、總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已全部建成,累計修復恢復濕地6.2萬畝。同時,構建起環湖生態屏障,近兩年,環巢湖周邊及環湖沿線累計完成營造林10.46萬畝,種植喬木32.6萬株,灌木334.5萬平方米、水生植被617.1萬平方米。
如今,巢湖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提升,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3種,今年新發現鳥類6種,其中,安徽省新紀錄鳥類2種,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國寶重現巢湖,近日,在巢湖多個地點還發現了世界級極危物種黃胸鹀,八百里巢湖正成為鳥類天堂。
此外,合肥市全面實施巢湖禁捕退捕,大力推進巢湖漁民退捕轉產工作,巢湖水域持證捕漁民2209戶、捕撈勞動力5638人全部平穩退出捕撈,發放退捕補償資金45342萬元,3464艘有證漁船全部注銷,5223艘“三無”船舶取締拆解。開展轉產就業專門培訓1269人次,做到應上盡上、應安盡安和上岸全部就業、上岸不減收入,退捕漁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住房保障率和轉產就業率均達到100%。
今年基本做到沿湖藍藻不聚集、無異味
藍藻水華一直是湖泊治理的難點,為加強巡查監測預警,合肥市建立起巢湖藍藻數據信息工作平臺,整合巢湖藍藻監測、巡查、督查、預測預警等多渠道數據信息,定期編發“巢湖藍藻監測預測周報”,將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統一要求的巢湖藍藻應急防控啟動時間由4月1日提前到3月15日,對東、西半湖12個監測點進行每周1次的巢湖藍藻監測等。
數據顯示,巢湖藍藻發生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21年,巢湖湖區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時間為5月30日,與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時間推遲56天,水華發生次數、累計面積、藻密度分別下降42%、20%、32%。2022年,水華發生累計面積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藍藻不聚集、無異味。
下一步,合肥市將建立完善“六大體系”,即:流域統一監測體系、跨區域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工程項目建設體系、水環境治理項目評估體系、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以及考核體系,確保生態環境問題按期整改,工程設施建設能快盡快,治理機制運行持續優化,群眾親湖近湖更加方便。
汪玉茹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