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不在于開始跑得多快,也不在于中途某段的落后,關鍵在于有無堅定的信念一直跑下去。11月8日,記者從合肥市馬拉松協會會長魏普龍處獲悉,“中國馬拉松第一人”張亮友11月7日在江蘇儀征的家中去世,享年95歲。老人去世前不久仍堅持跑步鍛煉,他也用真實的人生詮釋了馬拉松的精神。
曾創造中國首個馬拉松比賽紀錄
今年11月6日,闊別三年的北京馬拉松再度回歸,這場馬拉松賽事吸引了眾多跑馬愛好者的目光。也許剛剛加入其中的跑馬人并不知道,65年前新中國的第一場馬拉松紀錄是由一位淮南煤礦工人張亮友創造。
1957年12月22日上午8點半,新中國的第一個馬拉松測試賽在安徽肥東梁園舉行,線路為合蚌路的店埠至梁園的折返公路。當時的比賽場地凹凸不平風沙撲面,盡管面對這樣惡劣的比賽環境,30歲的張亮友還是創造了中國第一個馬拉松比賽紀錄。而這一成績也被國家體委確認為新中國第一項馬拉松紀錄,張亮友也因此成為了新中國馬拉松運動的啟跑者、“中國馬拉松第一人”。
在由全國田徑理論研究會組織編寫的《中國田徑運動百年》中,有這樣一段話:“合肥舉行安徽省馬拉松測驗,張亮友跑出2:52:34.6的成績?!?那一年正是1957年。在此后的六十多年時光中,張亮友一直在路上。
堅持跑步,九旬高齡仍不放棄
時光荏苒,2022年11月8日,即將啟程參與師傅追悼會的魏普龍告訴記者,今年國慶前他才去看望了恩師,當時未能留下多陪陪他,也成為他心中的遺憾。師傅張亮友的跑馬往事,也一幕幕浮現在他的眼前。
超長的耐力跑就像是一個人生的隱喻,在漫長的歲月中有落后碰壁踟躕不前,也有不斷堅持迎來的柳暗花明。魏普龍提及了師傅張亮友在很多場合下都講過那則“買豆芽”的小故事,來詮釋他對馬拉松運動的理解。
“和大家一樣,我也有想放棄的時候。每當這時,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睆埩劣言f,他也會想一些辦法“逼”自己堅持。有一段時間,他經常跑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給鄰居們買豆芽,想偷懶時,他就督促自己,答應鄰居的事一定要做到,這時就會克服懶惰心理,繼續鍛煉。
張亮友在奔跑中度過了自己的前半生,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他還帶動了老伴尚殿娥和他一起跑。2014年,在鄭州的鄭開馬拉松上,張亮友夫婦以7小時57分30秒的成績創造了世界年齡最大夫妻完賽記錄。87歲的張亮友和82歲尚殿娥兩人成為世界最高年齡馬拉松夫婦完賽記錄, 夫妻倆牽手一生,恩愛一生,奔跑一生。當時他們一家去了8個人,有6個人參跑了。
最后一次公開參賽是在三年前
2018年,張亮友和老伴兩個人手牽手跑上了央視《歡樂中國人》節目,當時主持人表示,當年92歲的張亮友,一生奔跑了323640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圈,然而,這個數字還遠沒有結束,因為他們仍在奔跑,兩個人在一起手牽手跑了50多萬公里。
魏普龍告訴記者,師傅張亮友最后一次參加公開的比賽,是2019年安慶迎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當時在他的陪伴下,師傅和師母兩人完成了21公里半馬的比賽,彼時張亮友已經92歲高齡了。此后,張亮友雖不再公開參與賽事,但作為一個馬拉松愛好者,仍每天堅持鍛煉,完成十幾公里的跑步。
“我要一直跑下去,只到跑到心臟不跳為止。”這是張亮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離世前不久,老人仍在堅持鍛煉,奔跑在路上。魏普龍說,如今師傅雖已離去,卻給他們留下寶貴的精神的財富,激勵著后人以及馬拉松愛好者們,挑戰自我,永不放棄,也希望這項全民健身的運動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