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創新增動能 創業促就業”為主題的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將于9月15日在安徽省合肥高新區合創巢開幕。作為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創新創業已成為合肥高新區的基礎優勢和響亮品牌,引領區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在此特別的日子里,合肥高新區特別推出了創客(創企)100系列報道,聚焦合肥高新區的“雙創”人物(企業),用他們熠熠閃耀的創業故事和經歷激勵更多創客拼搏前行。
吳仲城:科技賦能開啟公務用車“云時代”
吳仲城,男,1968年4月出生,漢族,博士。中科美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期從事智能終端標準化、人機自然交互、身份認證技術、數據智能技術、車聯網應用研究及產業化等領域的研究,曾承擔國家“十一五”大科學工程項目一級課題負責人,先后承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課題24項;取得數據智能相關知識產權240多項;牽頭制定了傳感器信號接口、數據接口、測試規范3項物聯網國家標準,參與制定傳感節點標識符編碼和解析國家標準1項。
中科美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仲城,是一名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走出的資深科研人員,他們研發的公車管理與公務出行云服務平臺,把網約車模式引入公務用車,開啟了公務用車“云時代”,產品已經覆蓋全國21個省,成為車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他們構建的“公車管理全省一張網模式”得到國家發改委、國家機關事務局的認可與大力推廣。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應用
作為一名工學博士,吳仲城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公司創立之前,他一直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從事計算機控制系統工作。如何將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行產業化應用?他也曾面臨這樣的困惑。
2013年7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面向技術前沿、面向戰略高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理念要求,將科研成果轉化作為核心工作。他們與合肥市政府在合肥高新區共同成立了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專門用于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2014年7月,吳仲城到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開始帶領團隊。同年12月,吳仲城研究員帶領團隊創立了中科美絡,核心骨干多來自中科院、中科大等高??蒲性核?。
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過程中,吳仲城帶領團隊多次調研市場,根據市場需求以及競爭的現實情況,探索出了新思路,就是聚焦公車管理和公務出行領域。吳仲城認為,中科美絡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擁有豐厚的技術積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因為在車聯網領域,大數據的影響尤為明顯,比如,通過大量車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計算出不同車輛的最佳路線、及時匯報路況和安排信號燈周期,實現便捷高效出行。
政府幫扶走出創業困境
吳仲城的創業團隊非常年輕,平均年齡僅30歲左右。和其他科研產業公司初期面臨的困境相同,將科研技術產業化,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以及專業人才支撐。沒有資金來源,僅僅員工的工資支出就讓吳仲城倍感壓力。
“如果不是合肥市成立的天使基金會關鍵時候拉了一把,我的公司就‘蔫’了?!闭勂饎摌I時那段最艱難的經歷,吳仲城至今心存感激。2014年,合肥市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天使基金會成立,2015年,吳仲城獲得400萬元的投資,隨后又追加了1000萬元,正是這一筆投資讓他挺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事業如日中天。
除此以外,為了讓團隊成員能一心一意做產品,防止因科研人員流動而導致公司倒閉,吳仲城在公司創立之初明確了讓創業團隊成員與公司共進退的理念,團隊成員出錢入股。頂著巨大的壓力,他和團隊成員始終咬牙堅守。終于,公司創業團隊迎來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省級公車管理平臺訂單。
如今,中科美絡在吳仲城的帶領下,基于數字化核心技術,逐漸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業務聚焦機關事務數字化管理,主要圍繞政府公車、公房、公共機構節能等運營管理與服務,建設面向政務應用的數字資產安全基礎設施云平臺,服務于政府機關事務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云+端”式信息服務解決方案。他們研發的公車管理與公務出行云服務平臺,把網約車模式引入公務用車,開啟了公務用車“云時代”,產品已經覆蓋全國21個省市。
成為全國公車改革的藍本
從中科美絡成立之初僅有7人的團隊,到如今發展成近500余人的大家庭,吳仲城和他的團隊一路走來,不斷創新發展尋求突破。團隊先后入選了“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江淮硅谷團隊”等榮譽;創始人吳仲城研究員先后獲得科技部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國家發明獎、安徽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榮譽。
如今,公司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專精特新企業、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擁有知識產權200余項,并牽頭制定了“信號接口、數據接口和接口測試規范”3項國家標準以及10余項地方標準。
公司的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其自主研發的“基層公務出行保障平臺”,已經是安徽省公務用車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創和成功實踐了公車管理和公務用車信息化服務“全省一張網”創新模式,形成的技術規范、服務規范、管理規范等標準體系,已成為全國公務用車管理與平臺建設的內容和要求,是全國公車管理改革的藍本。
公司還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提供包括面向生產端的新能源汽車高壓零部件計量、檢測檢驗、認證;面向消費端的出行、充電、維保等服務,實現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業務應用服務與數據共享。
吳仲城告訴記者,公司構建的“車聯網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已匯聚車輛超過40萬輛,充電基礎設施超2.5萬個,單位用戶數超過30萬,實現了全國近1000多家租賃企業,3000多家維修企業與用戶的服務連接。
對于未來的設想,吳仲城坦言還有很多,“要腳踏實地地去做,把每一個業務都要做到極致,要以服務好用戶為核心,不能想得多做得少”。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