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十年,合肥市大建設年度投資從2012年的418億元增長到2021年715億元;合肥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零至156公里;2017年以來,合肥市區共建成公共停車位5.5萬個……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這十年”第四場新聞通報會上了解到,十年來,合肥市緊緊圍繞“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定位,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今年,合肥市將力爭完成大建設投資千億目標,到2025年末,計劃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軌道交通500公里、城市快速路500公里。
2022年力爭完成大建設投資達“千億”
合肥市城鄉建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超介紹說,這十年,合肥市大建設年度投資從2012年的418億元增長到2021年715億元,且力爭在2022年完成大建設投資千億目標,建成米字型高鐵網、一環六射高速公路網,駱崗公園、東部新中心、新橋科創示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運河新城等五大片區全面建設。
加快織密城市快速路網,“四通八達”“快快相連”逐步實現,暢通二環解開合肥市民出行的最大“心結”。軌道交通由零突破至“五線聯運、十線在建”,“軌道上的城市”已初具雛形。建筑業產值從2012年的2270億元增長到5081億元,產業規模占據全省半壁江山,為全市GDP破萬億立下汗馬功勞。同時,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斷頭路、擁堵點、停車難問題精準施策,累計打通斷頭路37條(自2020年打通斷頭路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治理擁堵點53處(自2018年開展擁堵點治理工作以來),新建公共停車泊位5.5萬個(自2017年開展公共停車場建設以來),合肥市交通擁堵指數從“名列前茅”下降到中等偏低。
2025年末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里
城市的發展,從長大開始。如今,合肥的城市建設已邁入大城時代,躋身新一線城市。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11年底的360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千萬,城區人口突破500萬、增長42%,城鎮化率從65%提升至82.3%。
十年來,合肥市大建設共建成3667項工程,完成投資達4580億元,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相繼建成。軌道交通邁入網絡運營時代,1、2、3、4號線及5號線南段相繼建成,5號線北段將于今年開通運營。十年來,合肥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零至156公里,形成如今“五線運營、十線共建”蓬勃局面。城市路網密度不斷提高,快速路里程從2011年底的32公里增加至目前的192公里;大眾路、習友路、興業大道、和平路等一批主次干道路相繼通車,城市道路長度達3188公里,累計增長39.3%,城市建成區路網密度提升至6.29公里/平方公里,累計增長19.1%,“高快一體”城市路網進一步完善。
對外交通方面,合肥市鐵路營運里程800公里,鐵路網密度699公里/萬平方公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米”字型鐵路網絡基本成形。全市公路總里程2.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形成“一環六射”高速公路網,國省干線、農村公路快速加密,分別達到1823公里、1.86萬公里,公路樞紐初步成型。同時,以新橋機場為樞紐、省內支線機場為支撐、通航機場為補充的航空運輸網絡初展英姿。
根據《合肥市“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2022年合肥市將持續推進“1155”大交通計劃,(暨到2025年末,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軌道交通500公里、城市快速路500公里,“環+放射+方格網”的城市交通網基本構建完成),重點打造五大片區,深入實施綜合交通、城市更新、公共服務、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鄉村振興六大類工程。
今年續建斷頭路25條、計劃開工27條
城市骨架在拉伸,主動脈在加速建設,毛細血管也在不斷疏通。近五年來,合肥市持續推進打通斷頭路、治理擁堵點和建設公共停車場三項專項行動,讓群眾從更多“小改善”中獲得“大受益”。
根據斷頭路專項研究成果,合肥市按照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確定了163條斷頭路作為攻堅目標。自2020年打通斷頭路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合肥市區已打通斷頭路37條,正在實施22條。其中2022年續建斷頭路25條,計劃開工斷頭路27條;截至目前,已打通渦陽路下穿(跨)鐵路立交工程、廣德路(巢湖南路-桃花潭路)等10條斷頭路,固鎮路(大房郢路-鳳淮路)、鳳臺路等22條斷頭路在建,潛口路、休寧路等20條斷頭路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治理擁堵點方面,自2018年開展擁堵點治理工作以來,合肥市已累計治理53處擁堵點,2022年計劃治理15處,目前已完成6處。在加速完善動態交通的同時,不斷拓展靜態交通的建設,其中,公共停車場就是靜態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以來,合肥市區共建成公共停車位5.5萬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區停車難問題。
十年改造小街巷149條
在城市版圖外延擴張的同時,合肥更加注重城市“里子”的精耕,不斷破舊立新為城市功能和品質升級注入新動力。
為做好老城更新,提升基礎設施,傳承城市文脈,延續新老居民對歷史人文的記憶,2012年,合肥市啟動了小街巷改造工作。煥新回歸的逍遙津公園游人如織;改造提升后的撮造山巷、北油坊巷、勤勞巷相繼成為市民最愛逛的街區;桐城路、益民街等6條道路架空線“入地”……入夏后漫步合肥街頭,既有讓人一見傾心的顏值,更有令人回味的優雅氣質。
自2012年啟動小街巷改造工作至今,合肥通過修復破損路面、改建雨污水管線、更換照明路燈、提升街頭綠化、增設景觀小品等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共改造小街巷149條,扮靚了距離居民家門口“最后一公里”。同時,在改造中深入挖掘歷史典故,賦予小街巷以新的內涵,讓整個城市記得住鄉愁,促進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
下一步,合肥市將立足合肥創新資源優質、近現代工業遺產豐富、老舊小區改造成效顯著等資源優勢,重點推進“一鎮三片+N點”城市更新計劃,打造政府、市場和公眾多方共贏的城市更新“合肥樣板”。
城市生命線系統平均每月有效報警92.8起
水、電、氣以及交通等設施,被稱為城市的生命線,在城市生命線的管理、監測、動態預警等方面,合肥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起,合肥市通過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逐步建立了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目前,合肥市已完成兩期工程建設,布設100多種、8.5萬套前端監測設備,覆蓋822公里燃氣管網、760公里供水管網等,涉及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
自2017年系統運行以來,平均每月有效報警92.8起,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可能引發燃爆險情209起,沼氣濃度超標報警3154起,供水管網泄漏64起,水廠泵站運行異常事件44起,大用戶不規范用水2處,路面塌陷預警2起,超過75t的重型車輛超載事件4707起,車輛撞擊、橋面重車堵塞等突發事件25起等等,有效保障了監測范圍內的橋梁、供水、燃氣管線等城市生命線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指數。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線三期工程正在推進,未來將實現主城區和新建城區監測預警全覆蓋,進一步織密城市生命線風險防控網。
汪玉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