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觀看安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在與科研人員交流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么多優秀人才,是一片創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六年來,合肥市牢記囑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產的新冠疫苗正在包裝。(資料圖片)
GDP躋身全國二十強
2022 年5 月31 日上午,5.08 平方公里的健康醫療產業園在合肥高新區正式啟用,30 個生命健康產業重點項目落戶,總投資約175 億元。這些項目涵蓋高端醫療器械、生物藥、高端仿制藥、醫藥服務等領域,包括超聲手術器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人用疫苗產業化基地項目、首臺套國產質子治療系統醫療驗證基地項目等。
生命健康產業是合肥市“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戰新產業布局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合肥市生命健康產業規模總體保持較快增長,精準醫療技術水平國內領先,醫用強磁場產業異軍突起,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多個核心產品躋身全國行業前列。
5 月31 日,合肥市長羅云峰在致辭中表示,合肥將牢記總書記囑托,把生物醫藥產業納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地標性產業體系,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力實施“產業創新提升”“產業補鏈強鏈”“產業應用促進”“產業生態優化”四大工程。未來3 年,合肥將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樞紐和研發高地。
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了解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十三五”以來,合肥戰新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3.9%,占全市工業比重由30.8%提高到55.5%。2021 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增長28.3%,帶動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1 萬億大關,躋身全國二十強,合肥在過去17 年間城市排名躍升57 位,成為全球發展最快城市之一。合肥不少戰新產業已經形成地標。比如,新型顯示產業是國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各類企業300 多家,是全國少數幾個擁有從材料、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城市;人工智能產業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而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之都也加速崛起。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在戰新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合肥也致力于打造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在2022年的冬奧會上,不少“合肥智造”就大顯身手,展現“科技冬奧”的創新力量。其中,合肥全色光顯科技有限公司由兩名院士領銜科研團隊,中國科大教授牽頭,自主研發全色激光投影顯示系統,讓“雪屏幕”在張家口賽區“雪如意”旁盡顯中國先進顯示技術的最新成果。而東超科技則將“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應用于鳥巢,其研制的“非接觸式門禁”讓冬奧“無人特許商店”更有科技魅力。
墨子號實驗衛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關鍵研發環節在這里完成,世界首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中國首款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司南”……近年來,合肥市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重大成果。而這些創新成果不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戰場”,也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2022 年4 月8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線上為南開大學“科學指導抗疫,勇攀醫學高峰”直播中建議,可以使用異種疫苗作為序貫接種,而他自己則選擇了來自合肥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疫苗(CHO 細胞),這也是首個獲批的國產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另外,必歐瀚、深藍醫療、瀚海博興等合肥企業,也在抗原檢測、軌跡溯源等不同領域,為疫情防控貢獻著科技力量。而合肥離子醫學中心質子治療設備也于2021 年12 月正式開始臨床試驗,未來將讓更多患者受益。
如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等重大戰略平臺疊加效應不斷釋放,已有、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0 余個、居全國前列,而合肥也再添“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等國字號創新品牌。
年輕人成創新主力軍
六年來,合肥不僅營造生機勃勃的“創新天地”,也越來越成為青年人才青睞的“養人地方”。在合肥的創新沃土上,很多年輕人揮灑著自己的智慧與汗水。“90 后”科大校友孔偉成擔任本源量子輪值董事長,為國守好量子計算的世界賽道;“90 后”科大校友賀羽創立國儀量子、博焱視芯總經理吳茂乾在中國科大讀完本碩博后進軍芯片產業……在合肥的創新隊伍中,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科大訊飛、國儀量子等企業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
2022 年5 月30 日,騰訊眾創空間(合肥)舉辦了開園四周年活動。自2018年5 月29 日開園以來,該眾創空間累計吸引入駐創業項目近200 個,入駐企業總估值超6 億元,累計帶動就業超2000 人,這其中大部分都是20 多歲的年輕人。而在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下,一些優秀企業逐漸成長壯大,“孵化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 家,專精特新企業1 家,高成長企業7 家。”騰訊眾創空間(合肥)負責人黃荔說。
要讓科技人才創新愉快,需要為他們營造輕松、濃郁的創新氛圍。近年來,合肥市也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開展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建立科研人員參加活動負面清單,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黃子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