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百姓身邊的一樁樁小事,要用心解決,把實事辦到他們的心坎兒里;企業發展的一件件難事,要真情服務,將惠企政策送到他們的家門口。民心所向,施政所望。合肥市廬陽區“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開始以來,始終將百姓冷暖、企業需求放在心頭,從小事著手、從細處著眼,著力解決為民服務的堵點和痛點。由6 大類25 項組成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在這片熱土上落地生花,回應群眾期盼、直抵民生民心。
優化營商環境
讓企業“痛點堵點”變暢通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左孝如/攝
“我們要擴大市場,急需500 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化廠房。”在一次走訪企業中,安徽中科皖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向廬陽區相關主管單位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了解情況后,主管單位很快梳理出轄區廠房信息,陪同企業負責人進行實地選址,不到半日便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進企業、入車間、面對面、零距離……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廬陽區將“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列為“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之一,如今,“一線為企”正在成為廬陽區提升為企服務效能的新常態,企業遇到的樁樁件件難題,都得到了落實和回應。今年,廬陽區政務服務中心將持續做好“全程代辦”、長三角“一窗跨省通辦”等各項服務,并實行“V+”服務大升級,落實“一制度三窗口”工作,不斷升級服務水平,把“辦不成”變為“辦得了”“辦得好”!
與此同時,各項惠企政策的積極落實也成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及時雨”。2022 年一季度,廬陽區積極承接省、市各類政策并配套安排區級資金,暢通政策資金直達通道,已撥付企業約1.63 億元,其中多筆政策資金當日即達企業,用“真金白銀”助力企業“爬坡過坎”。
聚焦城市保護更新
讓老城煙火“更撫凡人心”
淮河路步行街蝶變新生。
蝶變新生的淮河路步行街、國潮風格的撮造山巷、“逛吃一條龍”的勤勞巷、煥新歸來的逍遙津公園……老城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個公園都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串聯起了專屬于合肥老城的文化記憶。近年來,廬陽區深入推進老城保護更新,實施老城區“減法”專項行動,讓老城區更加通透,讓老城居民住得更加舒適。
2021 年,此前成功入選“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的淮河路步行街在改造提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街區整體空間獲改造升級,全新蝶變,無線充電座椅、AI 垃圾桶等科技元素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一系列變化,讓淮河路步行街變成了市民心中更好逛、更愛逛的商業街,街區全年客流量更是突破8103 萬人次、增長57.9%,實現營業額114.5 億元、增長17%,成為全省首條百億街區。
逛完步行街,穿過壽春路,便進入了“老人有回憶、孩子有樂趣”的逍遙津公園。這座“人民的公園”是廬陽區2021 年重點改造提升的一項民生工程,也是合肥人民多年來的期盼。該區在大力提升公園生態環境和品質品位的同時,通過“微改造”“精改造”,最大限度做好保護與傳承,最大限度保留城市記憶,還人民公園本色。開園以來,接待游客近600 萬人次,廣受市民游客青睞。
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回遷房安置、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老城區的品質提升,不僅體現在街區和公園里,更是深入百姓家。
去年,廬陽區對17 個老舊小區進行了節能改造和環境整治提升,惠及群眾5639 戶,讓群眾實現了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的華美轉身。今年,該區計劃實施33 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總建筑面積103.2 萬平方米,涉及群眾1.2萬戶。
厚植民生情懷
讓百姓幸福生活更暖心
首善教育浸潤幸福童年。趙明/攝
2021 年秋季,合肥廬陽學前教育集團新投用四所公辦幼兒園,共計20 個班級、容納近600 名幼兒。這是廬陽區在合肥市首次創新“政府+國企”辦園模式,打破了傳統公辦園創建壁壘,大大提升了幼兒園公辦率。數據顯示,隨著合肥廬陽學前教育集團四所公辦園投入使用,全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已達87.23%,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4.17%。
心系教育,造福桑梓。近年來,廬陽區持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擦亮“學在廬陽”的首善教育品牌。廬陽區在全面做好“雙減”工作的同時,持續提高“育人質量”。該區升級課后服務、豐富個性化課程,首次遴選256家優質校外培訓機構入駐課后服務平臺,累計提供體育、藝術、科技創新三大類2524 門個性化課程,學生參與率95%以上,做好“雙減”必答題。
如何切實緩解困難群體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他們有所“醫”靠?對于“醫療”這一群眾最為關注的民生項目之一,廬陽區“多管齊下”,織密織牢醫療救助保障安全網。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始以來,廬陽區舉辦了系列醫保政策宣講活動,配合暖心義診,全面講解醫療救助政策,以點帶面輻射宣傳,確保應助盡助,盡力解決計生特扶家庭和困難、殘障群眾看病貴問題。同時,設置區、鎮街、村居三級醫療救助審批機制,主動上門,跟蹤服務,掌握困難群體就醫狀況,嚴把審核關,高質高效完成救助工作。動態管理低保等重點救助對象,采取分類代繳參保費用的方式,落實資助參保政策。2021 年,全區共資助參保3084 人,共救助6915 人次,發放救助資金730.89 萬元,已初步形成了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讓群眾“急難愁盼”不再難
“ 廬州街坊”構建鄰里和諧一家親。
高齡老人郭永貴家住大楊鎮紅旗小區,因防疫需要,子女暫時無法回到身邊。得知這一情況后,小區優勝物業的黨員阮懷春帶著防疫物資來到老人家中,晚上還幫他查看用水用電。當前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廬陽區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試點工作為抓手,全面動員物業公司黨組織和黨員,筑牢群眾“家門口”防疫屏障。
良好的基層治理是城市軟實力重要指標之一,對于老城區廬陽而言,老舊、回遷小區的物業管理難題一直是城市基層治理的“老大難”。對此,廬陽區將基層黨建與物業服務有機融合,探索建立“紅色物業”新模式,扎根小區為民辦事。今年年初,廬陽區城市物業服務正式啟動,通過發揮國有企業、頭部物業企業強強聯合優勢,積極探索解決城市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物業缺位問題。目前,廬陽國投集團已接管回遷小區物業管理項目19 個,接管老舊小區100個,總面積約456萬平方米。
此外,為了“零距離”化解群眾憂心事,廬陽區各街道還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社區治理體系。在廬陽區逍遙津街道,為了激活社區“細胞”,該街道黨工委建立起“廬州街坊”自治隊伍,通過招募熟門熟路的街坊,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構建起“社區-片區-網格-樓棟-自治員”的社區治理體系,成為合肥市基層治理的一張響亮名片。
為群眾辦實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廬陽區將持續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想群眾所想,憂群眾所憂,急群眾所急,讓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不斷為廬陽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曹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