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有的人擔心失業,有的人擔心房貸,有的人擔心孩子中高考……新冠疫情給一些人帶來了心理不適,讓他們出現焦慮、恐懼、恐慌、抑郁、猜疑等心理應激反應。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梳理了一些典型的疫情之下心理問題案例,并請業內人士進行分析,教您如何“見招拆招”,有效應對。
案例一
高三學子媽媽擔心疫情影響學習
Z女士是合肥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其女兒就讀于合肥市一所重點高中,今年正在上高三,在為高考做最后的沖刺。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影響頗重,線下培訓機構、室內景點、電影院、健身房等陸續暫停營業,看著各種疫情相關信息撲面而來,Z女士的焦慮感也隨之加重了,出現了精神緊張、睡眠不佳甚至整夜失眠等情況。
原來,Z女士擔心的是學校停課,再次上網課。 “2020年,女兒上高一,學校受疫情影響停課,改成上網課,女兒的成績斷崖式下降。”Z女士說,女兒上網課時,不專注,不認真聽講,經常開小差做自己的事情,導致成績倒退。后來,恢復正常學習生活后,遇到學習困難或挫折,女兒也經常通過瀏覽網頁、社交軟件聊天等方式來逃避問題。
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調整,女兒才將最初的良好狀態找回來。 “現在已經高三了,還有不到2個月就高考了,經不起折騰了,萬一又停課,這可怎么辦?高考考砸了又怎么辦?”
雖然停課之事并未發生,但Z女士的焦慮與日俱增,她甚至想過,萬一停課,就請假專心陪讀,可又擔心公司運營出問題,矛盾心理一直折磨著Z女士。
Z女士的焦慮也傳遞給了女兒,讓她更為痛苦,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后,Z女士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幫助,這種狀況才得以緩解。
案例二
體溫“異常”懷疑自己感染新冠
L先生在合肥市一家單位上班,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L先生自我防護十分謹慎,還時時關注疫情發展,查詢醫學知識,家人認為L先生“小題大做”,而 L 先生則擔心家人松懈會出事,也為自己不被家人理解而著急。
L先生上班時,單位需要檢測體溫,這讓L先生感到恐慌。 “我時刻提醒自己體溫不能異常,不能感染新冠。”有一次,L先生進入食堂吃飯,還在調試階段的紅外線測溫儀顯示L先生體溫異常,但水銀溫度計測溫正常,L先生立即感到害怕。當被告知儀器不準,可能出現誤差時,L先生口頭上說著“理解理解”,但回到家后,他立即拿出三個體溫計測溫比較,還預感自己患上了新冠肺炎。
還有一次,單位用額溫槍測溫,L 先生因體溫異常未能通過,但水銀溫度計測溫正常,L先生嚇得腿軟了,渾身淌冷汗,被子女接回家中休息。那一次,L先生堅信自己患了新冠肺炎,還開始胡思亂想,一度不敢下樓見人,怕對他人造成傷害,每天用三個溫度計測體溫,一宿一宿不能入睡,甚至想過輕生。
L先生的狀況讓家人十分擔心,他們為L先生尋求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在一次次心理輔導下,L先生最終慢慢走出心理陰影,恢復了健康。
□專家建言
合肥雅之琳心理工作坊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琳: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通過前述案例,不難看出,疫情之下,人群中有許多方面的心理問題突顯。疫情發生后,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情緒反應?在合肥雅之琳心理工作坊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琳看來,主要是疫情的突發性及不可預知,給人們帶來很多的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平時所習慣的、以前積累的種種應對方式失效了,這就是危機狀態,也是評估危機狀態很重要的一個應激反應的核心。創傷破壞了人的五個基本要素,即安全感、信任感、控制感、自尊、親密關系,從而在情緒、認知、行為、生理上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
不過,并不用擔心,王琳說,無論是此次疫情還是其它重大、緊急情況下,人們出現應激反應都是合理、正常的。從個體層面來說,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懼、憤怒、抑郁、恐慌。從群體層面來說,可能會出現猜疑、敵意、控制、恐慌、沖動。 “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對我們有保護作用,因為消極情緒也具有一定的進化意義。”
那么,從積極心理來看,該如何應對壓力和緩解壓力呢?王琳說,首先可以積極認知應對負面思維。 “正念、冥想、禪修、內觀、太極等,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察覺當下自己的思維和情緒,然后加以調節,緩解緊張的狀態,使思維更加積極、理性、平和,減少和化解負面思維。”
其次,保持積極的人際關系。積極的人際關系對群居動物人類而言十分重要,可以維護和發展和諧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積極的人際關系可以提供很好的社會支持,人們也可以從人際關系中得到滋養,比如陪伴和安慰、行動和資源的支持、提供穩定的互動和安全感。
最后,需要積極的行動。比如微笑、和顏悅色、生活規律、運動、讀書、聽音樂、唱歌、家庭游戲等,積極溝通、表達感恩,全神貫注、物我兩忘、慧眼禪心。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咨詢中心何孔亮:
情緒難以紓解可以尋求專業幫助
疫情之下,抑郁和焦慮情緒是較常出現的問題。這些情緒本身并非嚴重心理問題,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抑郁和焦慮情緒。但是,這些情緒的持續時間、主觀痛苦程度和對社會功能的影響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成為心理問題,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
1.一線醫務工作者/一線非醫務工作者 因為常常要面臨非預期性的緊急調動,需要在精神上長時間處于待激發狀態。這種壓力可能由最初的具體焦慮,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變成彌散性的焦慮,從而對個人、工作和家庭都產生負面影響。
應對策略:首先在思想上要意識到常態化抗疫中,平穩的心態是持久作戰的關鍵。要重視自我心理建設。切忌在自己身心健康透支情況下,依然咬牙堅持。其次,要注意協調家庭關系與工作的平衡。家就像我們情感上補給的港灣,抗疫是一次遠航,間歇性地靠港補給是持久前行的必要保障。最后,如果出現持續的焦慮、抑郁的情緒狀態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幫助。
2.學生群體 后疫情時代,學生群體也明顯受到影響。有的是學校全封閉管理,有的是居家學習在線上課。這些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應對策略:首先,要注重同伴關系的培養與維系。同伴關系對于學生群體心理保健至關重要。雖然物理空間上不允許,但也可以通過在線的方式多和同伴交流。其次,要接納學習形式和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學習成績波動,不要過度自我苛責。最后,隨著居家時間增多,親子關系矛盾也會凸顯出來。父母要積極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避免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
3.密接隔離者 對于密接隔離者而言,常常要面臨內心的擔憂,而且平常的生活工作狀態瞬間被打斷。接著是獨自隔離會出現孤獨、空虛和迷茫的情緒。
應對策略:首先積極配合管理,不要有僥幸心理或者抗拒心理。其次,多與家人朋友以在線方式溝通。最后,盡量豐富個人的隔離生活。比如安排好每天的在線學習工作時間、與同伴交流的時間和鍛煉身體的時間等等。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同時要避免過多睡眠。有些人以為隔離期間睡睡時間就過去了,但一旦生物鐘紊亂,后面的情緒狀態就會受到更多負面影響。
4.確診者 確診者除了要面臨上述密接者的心理壓力之外,還可能會伴有恐慌感、絕望感以及疾病帶來的身體痛苦。
應對策略:首先,要保持希望,積極配合治療。要明白,良好的心態對于身體的康復也是有巨大幫助的。其次,在可能的情況下做一些可以轉移注意力、緩解壓力的活動。最后,家人如果不能陪伴在病人身邊,也要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去給予關心,讓病人感受到家人的牽掛,增加他們康復的渴望與動力。同時,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幫助。
5.普通人群 普通人群面對的壓力雖然比以上人群要少一些,但是心理保健需要并不少。疫情的常態化,使人們無法自由外出,甚至一些人的工作收入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些都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應。
應對策略:首先,要從思想上接受疫情常態化的事實,以平常心看待。疲憊與焦慮常常是我們過于想要擺脫當下狀態而不能,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其次,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試著去拓展一些抗疫環境下出現的、新的休閑方式,比如線上的互動游戲等等,最后,還是落腳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穩定的同伴關系和家庭關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緩沖我們心理上的壓力。
朱世玲 楊夢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