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合肥郊區,一躍成為安徽“第一城區”,經濟總量突破“千億級”,人口規模超過“百萬級”,經濟實力躋身長三角城區“第一方陣”,合肥市包河區用了二十年時間。二十而冠,包河恰如少年,風華正茂。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包河區正全力建設現代金融和文化創意發展示范區、科技成果交流交易轉化應用示范區、城湖共生綠色引領示范區,聚焦全省穩首位、長三角求進位、全國提地位。時代向前,奮斗不止。包河,正以昂揚的姿態,向高質量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邁進。
方興湖景區生態環境美。鄭成功/攝
破局
時針撥回到2002年的春天,合肥市包河區正式從“合肥郊區”變身“包河區”。那時,建成區面積只有14 平方公里,區域內90%以上都是農村。二十年間,從300 萬家產起步,到定下第一個百億目標,再到在安徽縣區率先邁入“千億俱樂部”,包河一路領跑。
雖然起步“底子薄”,但包河志存高遠,擘畫了以工業經濟發展為主導的藍圖。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包河區生產總值就突破了第一個“百億元”。2006 年9 月,合肥市做出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湖城市的戰略決策。包河區乘著濱湖新區建設的東風,提出了做強做優“第一城區”的目標。
二次創業,對包河來說,難的是如何找到新的突破點。包河成立之初,還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隨著濱湖新區建設不斷推進,包河開始向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建筑業和都市型農業轉型。到“十二五”規劃綱要制定時,建區短短十年間,現代服務業已經成功“取代”先進制造業,登上包河產業版圖的“C位”。
此后的十年里,包河開始走產業高端化發展之路,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調整優化為“三二一”。
轉型動能迭代升級,創新引領成為發展主旋律。到2021 年底,省級以上總部項目達到180 個,數字經濟占GDP 比重超過45%。七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創意文化兩大戰新基地領跑全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全國爭先,文化產業主營收入占全市1/3 以上,金融機構總量超500家,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視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展迅猛。
濱湖科學城掛牌成立,安徽創新館、安徽科技大市場等平臺投入運營,新增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濱湖金融小鎮、中科大國金院、合工大智能院等重點產學研平臺16個。
現代產業體系的加速構建,直觀地表現為經濟指標的“優異”。
二十年間,包河區地區生產總值由87.6 億元躍升到1607 億元,全口徑稅收由2.5 億元躍升到272.5 億元,財政收入由1.4 億元躍升到約63.96 億元,經濟指標呈現數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指數級增長。
無論形勢怎么變幻,包河敢闖敢試、敢作敢為,始終堅持“發展第一位”。2018 年,包河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11.6 億元,成為安徽首個“千億城區”。2021 年,包河區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區第39 位,展現了“安徽第一城區”的強大實力擔當。
突圍
“說實話,有些沮喪?!泵鎸^劃的調整,彼時還在老郊區政府上班的李女士仍記得當時的心境?!皬陌姿畨蔚搅x城去辦事,路上要一兩個小時,還都是顛簸不平的泥巴路?!?/p>
包河區成立之初,合肥南二環以外沒有一條城市道路。2002 年5 月,包河區舉全區之力,投資1.6 億元,開工建設包河大道。如今,包河大道直抵巢湖北岸,早已成為合肥城市主干路網中繁忙的一條。
星移斗轉,昔日的農田,在一輪又一輪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不斷生長出城市的骨架與脈絡。包河作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已全面成型,上海路、郎溪路、方興大道高架等主干道建成通車,高鐵南站直達133 個城市,長三角“兩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合肥港成為長江支流最大集裝箱碼頭,軌道交通“六線齊發”、運營里程占全市近40%。
從一片灘涂中層層突圍,包河描繪出一座心目中的美好城區。以濱湖新區為引領,老城區、包河經開區、淝河、駱崗、濱湖卓越城等片區次第開花,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拉開了城市空間的框架。隨著“四大空間”戰略的提出,包河成為打造品質城區的“空間大師”,也見證了“城鄉一體化”的堅持。
大建設、大征遷、大發展……包河累計征遷超2600 萬平方米,城市框架綱舉目張,綜合承載力極大提升,實現了從“崗圩相間”到“現代新城”的空間形態之變。省行政中心搬遷入駐,核心要素加速匯聚,實現了從合肥“東南一隅”到“安徽中心”的戰略位勢之變。
罍街聽相聲,大圩摘葡萄,包公園感受歷史脈搏,濱湖森林公園呼吸新鮮空氣……
在包河,傳統與時尚碰撞,歷史與現代交融,一方天地間,城市魅力盡顯。
如果你住在包河,可以深切感受到包河城市建設力度空前。濱湖新區建成區面積拓展1 倍以上,安徽創新館、融創文旅城建成開放,時尚現代的形象愈發彰顯。濱湖卓越城樹立生態新城樣板,淝河片區迎來脫胎換骨之變,駱崗中央公園加快建成國際化窗口形象新空間。罍街、合柴·1972 等精品力作驚艷全城,圩美·磨灘成為“詩意鄉村”典范。
二十年滄海桑田,包河建成區面積從14平方公里拓展到121 平方公里,實現了從“城鄉二元結構最突出”邁向“城鄉一體優勢最明顯”,從工業化、城市化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脫胎換骨之變。
“三點半課堂”豐富學生生活。
弄潮
從鄉鎮企業發展全省“排頭兵”,到綜合實力安徽“第一區”,再到躋身長三角城區“第一方陣”,包河人向來敢與強的比、與快的賽,“永遠爭第一”彰顯著敢于求新、務實開拓的包河精神、包河作風。
濱湖新區怎么建?城區如何發展?這對包河人來說,并沒有先例可循,唯有向發達城市學習。2006 年,包河區選派干部赴南京、上海掛職學習。
直至今日,長三角地區都是包河聯系最為緊密的地區。
安徽創新館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張大崗/攝
在長三角城市版圖中,杭州余杭與合肥包河是一對南北閃耀的“雙子星”。如今,夢想小鎮將兩地緊緊連在一起。2019 年底,兩地以合肥市濱湖卓越城為依托,合作共建合杭夢想小鎮,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樣板示范。截至目前,合杭夢想小鎮建成運營、入駐企業達15 家,包河區也與長三角越來越緊密。
夢想小鎮,是包河的筑夢空間,更是包河深入融入長三角的高質量實踐。2021 年4 月,由包河區重點打造的長三角一體化項目——“罍+村”在上海正大廣場甫一亮相,便成為申城市民重要的休閑打卡點。這是該區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推動優質企業“走進”長三角的重要布局。
包河深融長三角,牽手杭州共筑夢。
堅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樹立“‘包’達天下、‘和’融四方”的開放形象,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包河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全方位開展等高對接。“雙招雙引”攻勢猛烈,“包·辦好”“金牌店小二”營商環境品牌等全國知名、全省示范。
在融入長三角的過程中,包河還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引導全區干部群眾向東看、謀跨越,借鑒長三角先發地區在經濟發展、城市建管、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新觀念、新理念。
包河這朵浪花,正立在潮頭,努力融入江海。2013 年2 月,合肥市首個街道級“大社區”——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揭牌,實現了由傳統街居管理模式向現代社區治理模式轉變。在濱湖新區建設過程中,包河借鑒上海浦東先進模式,探索“市建區管”開發模式,又是一次創新城市管理體制的偉大實踐。
包河還探索推行以“平臺匯、大聯動、網格治”為主體的“大共治”治理模式,運用智慧城市大數據技術開發社會治理信息化網絡平臺,高質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破舊局、闖新路,包河始終保持著改革創新的勇氣和銳氣,做時代的弄潮兒,干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大事,戰勝了很多從未見過的困難。
共識
微風輕拂湖面,“印象濱湖”公司護魚大隊隊長許小剛像往常一樣從南淝河入湖口處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不遠處鷗鳥翔集。漁民出身的許小剛對巢湖再熟悉不過,但他不會想到,曾經年年“水患”的巢湖,會在二十年后變身市民的“親水”之地。
瀕臨巢湖,坐擁“一湖十河”,城湖共生,是包河綠色發展最美的注腳,更是生態環保不可推卸的責任。包河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圍繞“水”“綠”兩篇文章,統籌做好規劃、治理、建設和保護工作,高質量推進城湖共生綠色引領示范區建設,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與此同時,“公園城區”建設扎實推進,南二環高壓綠廊、南淝河右岸碼頭公園等建成開放,在合肥市率先完成“十大濕地”“十大公園”建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至14.7㎡,綠化覆蓋率達45.8%,城園一體的生態格局躍然呈現。
優質的生態環境和高品質的生活,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在包河安家置業。二十年間,包河區常住人口由33 萬增加至122 萬,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897 元增長到62736 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7.7 平方米提高到14.7平方米,“一湖十河”釋放生態之美,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包河區是全省人口流入最多、年齡結構最優的城區,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特別是2010 年以來,包河依托向南發展的東風,成為合肥新增人口最青睞的城區。10 年時間里,包河區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相比2010年,人口增幅接近50%。
包河傾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品質城區,特別是衣、食、住、行、學等民生領域的變化,讓更多人愿意留下來。
改造后的南二環讓交通更加通暢。劉慶橋/攝
一片片荒地蝶變為嶄新的城市生活空間,一套套安置房迎來新主人。過去五年累計建成安置房473 萬㎡,安置群眾5.7 萬人。包河區去年啟動實施征遷安置五年攻堅行動以來,全年完成征遷108 萬㎡,安置群眾近2萬人,創歷年之最。
老城更新做“減法”,保留城市記憶,降低建筑密度,扎實推進城中村改造、危險住房處置,系統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讓老城區更具通透性、延續性和舒適性。包河還在老城拿出了更多的空間用來建設口袋公園、停車場、社區閱讀空間等公共服務設施,區圖書館、區文化館對外開放,17 個閱讀空間全面建成,書香飄滿包河。特別是教育方面,五年累計新增學位5 萬余個,在校學生增長近70%,群眾普遍關注的“入園難”問題大幅緩解,“學在包河”創響品牌。
二十年間,群眾期盼的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快速集聚,民生保障提標擴面、長足進步,社會事業由“短板”發展成為“加長板”“特色板”,實現了由“服務村民”到“服務市民”的深刻轉變,“住在包河、學在包河、游在包河、創業在包河”成為共識。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F代化的包河正帶著無限魅力與期待,走進春天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