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化學教授走進中學課堂為學生上化學課、數學教授為中小學生設計“雙減”后的數學作業、英語教授指導中小學校園國際英文拼詞大賽……
數月來,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的師生們面對學校“教授工作站”層出不窮的新招,又驚又喜。此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大學教授還能來到中小學校園上課評課、打磨課程、指導教研,但自從合肥師范學院與合肥市包河區一場深度的校地教育合作啟動后,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的師生們“想不到”的事兒越來越多。
教授工作站揭牌。
“雙減”的關鍵是教師隊伍建設
2021年8月30日下午,合肥師范學院與合肥市包河區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這標志著合肥市西安路學校正式成為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
“雙減”意味著增效。“雙減”需要好老師。
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這所年輕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7歲,教師年輕,師資薄弱。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為學校培養高素質的教師,是擺在合作辦學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2021年10月25日上午,經過前期細致謀劃,“ 合肥師范學院駐附屬西安路學校教授工作站”正式揭牌,這意味著合肥師范學院各專業教授、專家將會有計劃地進入附屬學校實施幫扶,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開發校本作業、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出謀劃策,提供支持。
“多學科大學教授走進中小學校園,與青年教師建立‘1對1導師制’,這一創新之舉,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都較為罕見。”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校長徐年樂向記者欣喜地介紹道,數月來,教授工作站的作用正在慢慢凸顯,尤其對于學校青年教師的幫扶,非常有效。
“首先是滿足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個性化需求。” 徐年樂說,大多數中小學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路徑,受條件限制,多是統一的標準和模式,難以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而教授工作站的“1對1導師制”培養,恰恰滿足了青年教師差異化、個性化需求。
其次是大大促進學校的課堂改革,創建高效的生本課堂。教授直接進入附校中小學課堂現場“把脈”, 診斷問題,解讀課標,追尋核心素養。“比如,‘雙減’之后如何布置出更高效的作業?教授就從作業設計上進行指導。”在教授們的指導之下,學校正在全面推進校本作業設計,下學期將推出校本化作業,這是學校踐行作業改革的又一突破!
再次是全面提升附校科研水平,創建特色的校本課程。教授工作站揭牌以后,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的教師有了與教授一起做課題的機會,促進教師教科研能力提升。“把教師從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培養出更多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徐年樂道出了其中的關鍵。從構建全學科閱讀體系,到精心設計校本課程,再到重構藝體課程體系,學校創建特色校本課程的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堅實。
美術教授指導附校老師。
“教授工作站”激活中小學課堂
“領航員”:她像賽車的領航員,我在開車,但她告訴我“這個路線更完美”。
孫鵬志今年28歲,是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的一名化學老師,去年9月剛剛調入該校。學校教授工作站成立以后,孫鵬志和另一名同事又成了“學生”,他有了自己的專屬“導師”。“真沒想到從學校畢業后,還能面對面得到大學教授的授課和專業指導。”
孫鵬志的“導師”許俊翠是合肥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教授,2個多月時間以來,許俊翠四次到孫鵬志的課堂聽課,還親自給初三學生上了一節化學課。“她每次來都提前進入課堂先和學生們聊一會,調查學情,再做課堂記錄,課后點評時把我上課的問題指出來,又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我改進課堂教學質量。” 孫鵬志感激地說道,除了課堂上,課后遇到問題,線上請教,教授也是毫無保留地解答。
在一次次實際交流中,孫鵬志收獲滿滿。“ 感覺她像賽車的‘領航員’,我在開車,但她告訴我‘這個路線更完美’。”
“明燈”:我在黑暗中摸索感覺迷茫時,她一句話點醒照亮了我。
徐文琴,一名80后美術老師,來到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四個年頭了,“ 教授工作站”成立后,她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 不管是教學上,還是比賽活動中,宋雪教授都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幫助。”有一次,徐文琴為八年級學生上美術課: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的多視角表達,她自感做了充分準備,但宋雪教授仍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她的問題。“ 上課語速偏快,PPT選擇不夠恰當,還提醒我課堂上應注意知識點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把課程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這些都對我日后課堂教學有改進作用。”
不僅“走進來”,徐文琴也跟著宋雪教授“走出去”,宋雪教授將學校的美術組老師帶到合師院大學課堂上扎染課,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他們又將所學運用到平時教學工作中。“ 感覺宋雪教授就像‘明燈’,我在黑暗中摸索感覺迷茫時,她往往一句話就點醒照亮了我。”
2021年9月,徐文琴斬獲合肥市美術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的殊榮,即將代表合肥市參加第九屆安徽省美術教師基本功大賽。
“火車頭”:帶著年輕教師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姜心玥是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2021年9月剛入職,教學經驗較少,“ 教授工作站”錢莉娜教授的到來就像一場“及時雨”。“智慧課堂應用可以再增多一些,學生分組形式要多樣化,顧及全體學生,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整體風格應活潑,應堅持全英文課堂教學,制造語言氛圍。”姜心玥說,這是錢莉娜教授第一次實地聽課后,給英語教研組提出的改進方向,讓大家十分受用。
錢莉娜教授還為學校引進了Spelling Bee國際英文拼詞大賽,以賽促學,用豐富活潑的形式,提高內驅力,拼詞比賽中又融入教學檢測,發展學生興趣,針對性開展社團活動,搭建訓練比賽平臺。“ 校園社團活動與國際賽事接軌,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提高英語興趣和學習內驅力。”姜心玥說,錢莉娜教授就像“火車頭”,帶著他們年輕教師開闊視野,拓寬思路,自己要多跟在后面好好學習。
化學教授上示范課。
高校附校間一場多方共贏的合作
“教授工作站”成立數月,實踐證明,這并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是師范高校與附屬學校優勢互補、雙向互動、共同發展的良性模式。與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青年教師一樣感觸頗深的還有“教授工作站”的教授們。
數月來,許俊翠教授多次隨堂聽課,診斷課堂教學,下課后立刻與年輕老師一對一私談,共同討論,找出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有時,她還親自為中學生上課,直觀示范。許俊翠注重轉變年輕教師觀念,從年輕老師的自身角度出發,幫他們分析進行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許俊翠切實感受到,教授工作站在附校和高校之間起到了溝通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橋梁作用,非常有效地促進了雙方共同進步、協同合作與良性循環,對于教授工作站成員和青年教師來說也促進了彼此的成長與進步。“ 無論是附校和高校,還是教授與年輕教師均受益匪淺,可以說是實現了共贏。”
合肥師范學院英語師范學科教授蔣道華是首批進駐“教授工作站”展開工作的學科帶頭人,他遴選了6位英語學科教授和副教授參與到駐站活動中。他告訴記者,構建工作站時,英語學科方向的老師積極性很高,“ 我們很多老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但對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不熟悉,工作站正好契合我們很多老師的專業發展意愿。”
進駐工作站后,蔣道華和其他教授們一起走入中小學課堂進行教學實踐,開展英語課堂教學診斷工作,完善課堂教學,引領一線教師反思課堂、反思教學方式;借助教授工作站平臺,強化跨區、跨學校的溝通交流,幫助附屬學校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優秀學校的做法,取長補短;響應“雙減”, 豐富社團活動,組織賽事,豐富學生們的課堂拓展性訓練。
“教授工作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一方面能幫助高校專業教師深入基礎教育一線,了解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另外一方面,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和高校專業教師的合作,也能從專業理論層面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讓自己的教學‘站得高、看得遠’,為更快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打下扎實的基礎。”蔣道華堅定地認為,“ 教授工作站”絕對是高校與附校、教授與教師的“雙贏”。
“教授工作站是一座架在高校與附校之間的橋梁,互通有無、雙向交互。” 合肥基礎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錢立青說,從附校角度說,教師需要專業指導,教授進入學校后,發現、診斷、解決教學問題;從高校角度說,也同樣有需求,師范高校要對基礎教育了解,深入附校獲取一線動態,了解現實,反哺師范專業辦學。“這就是一根‘紐帶’, 中小學需要專家進校指導,高校教授也希望深入一線,反哺高等教育發展。”
打造一所有“品質”的學校
“我們要辦一所有品質的學校!”省政協委員、合肥師范學院校長方東玲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品質強調的是‘品位’與‘質量’同行,‘ 品’字三個口,意味著滿足利益相關方的要求,特別是當前‘雙減’背景下如何滿足學生及家長、教師、教育部門各方對優質校的期望,這是一個大課題。”方東玲進一步解釋,“‘ 質量’要求我們應立足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按教育規律辦學。為此在舉辦這所附屬學校時,采用了包河區委托合師院舉辦、管辦分離的辦學模式,高度重視附校校長班子組建,面向全國高薪招聘校長,又從合師院派了一文一理兩位正教授擔任副校長,配齊建強校長班子。高校對附校也加強了目標管理考核,這些都是為了保障辦學質量。”
“教授工作站”是一項提質增效的創新性舉措。“附校年青教師很多,教授工作站的工作重點就放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高校教授帶隊到學校成立工作站,培訓、指導、聽課、評課,抓住教學關鍵,針對薄弱環節來強化,針對性指導解決。” 方東玲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兩個多月來,教授工作站已經吸納了外語、數學、語文、化學、物理(科學)等5個學科數十名教授走進附校,還有其它學科都將陸續有教授前來幫扶指導,相關學科全覆蓋。
“合肥師范學院與附屬西安路學校之間師資共用,資源共享。”方東玲說,合師院的教師就是附校的教師,直接為教師培訓,提供學科研究指導,甚至可以直接為中小學生上課。合師院優秀的畢業班學生作為“小先生”,來到附校三點半課堂,幫助中小學生培養興趣愛好和特長,滿足孩子們差異化需求。而合師院豐富的館藏圖書、眾多實驗室、儀器設備、培訓資源、學術活動資源等,更是與附校共享共用。
在與包河區合作的簽約儀式上,方東玲表示將高起點、高品質建設附屬學校,舉全校之力,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力爭將合肥師范學院附屬西安路學校辦成一所品質卓越、社會認可、政府信任的好學校,進一步推進與包河區深度合作,引領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實踐證明,系列措施下的合作辦學收到了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滋養理論的良好效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