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四周年,新起點。2017年底,安徽省立醫院掛牌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國科大附一院)。2021年,獲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批準,中國科大附一院與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同年,該院獲批建設安徽省唯一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獲得建院以來最大的中央財政資助。從首次進入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全國百強,到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全國排名第24位、等級 A+;從健康管理專業“一枝獨秀”到多個學科“進榜題名”……對醫療基礎相對薄弱的安徽來說,沉甸甸的成績單來之不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 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作為安徽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排頭兵,在高質量發展 “趕考路”上,中國科大附一院堅持以創新為引擎,奮力書寫時代答卷。
醫院關節外科年完成關節置換手術6000例,全國各地患者慕名前來就醫。黃歆/攝
關鍵詞 臨床專科能力提升
瞄準疑難雜癥,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有望年底開診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打造國 家級和省級高水平醫院。中國科大附一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在省委省 政府、中國科大和省衛健委支持下,全力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創建,主動對接長三角優質醫療資源。在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后,該院與上海六院合作共建的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正在抓緊建設中,有望今年底開診。
隨著院校融合進一步深入,醫院學科建設發展駛入快車道。
“目前,我院有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其中心血管內科、腫瘤科為2021年新 入選。”中國科大附一院學科規劃管理處處長楊會志表示,早在院校融合之初,醫院就部署了學科建設“登峰計劃”,集中優勢資源扶持品牌學科,催生學科發展新動能。同時,醫院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加速推進腦血管和腫瘤方向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以學術品牌建設為牽引,醫院的核心優勢技術和診療服務能力也在持續升級。以儒道心學國際心血管病學會議、中國科大國際普通外科學術會議為代表的一批品牌學術會議,已成為安徽衛生健康領域開展國際交流、展示安徽醫學事業風采的新名片。 2021年,在安徽首臺第四代Xi達芬奇機器人“大奇”輔助下,醫院泌尿外科、胸外科、普 外科成功開展復雜高難度精準手術近百臺,讓更多患者享受到了創新發展帶來的健康 紅利。關節外科年完成關節置換手術6000例,常年有全國各地患者慕名前來就醫。臍血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數量繼續居全國首位。代表醫院綜合實力的器官移植學科群建設也在穩步推進,醫務人員不舍晝夜、延續大愛,2021年完成器官、角膜捐 獻96例,角膜移植突破100例。通過肝臟、腎臟、肺臟、心臟移植,讓407位患者重獲新生,腎臟移植和肺臟移植數量穩居全國前列。
從過去入不了榜單到現在爭先進位,多個專業領域在全國領跑,在臨床專科建設、 診療技術能力提升方面,該院一直在奮力奔跑。
新生兒監護病房引入家庭整合式照護模式,為早產兒家庭開展“袋鼠式護理”,減輕
新手爸媽焦慮。 包弘揚/攝
關鍵詞 醫學科學技術進步
醫教研協同創新,為青年醫生提供成長平臺
踐行“科大新醫學”是中國科大附一院近些年來推動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2018 年起,中國科大和醫院共同設立“科大新醫學”聯合基金項目,加強學校和附院在學科交 叉、重要方向培育及聯合攻關等方面的協同創新能力。醫院共投入4000余萬元支持開 展科研項目聯合攻關,發揮牽引和培育作用,鼓勵理工醫交叉融合,孵育新項目,目前已 累計立項200項。
中國科大附一院婦產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研究員周穎算了筆賬,院校融合以來, 學科獲批的課題數量翻了十倍以上,其中國家級課題23項、科技部或中科院課題6項, 其他省校級課題22項。
“院校融合顯著帶動了學科發展進步和臨床研究能力提升。”據周穎介紹,科室現在有5位雙聘的中國科大教授,每月都會和年輕醫生進行交流探討。這種臨床-基礎間的雙向溝通、融合,對學科和中青年醫務人員的成長幫助很大。目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基礎與臨床隊列研究、婦科腫瘤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單基因遺傳病的診斷與生殖干預的臨床研究等婦產科專業疾病的臨床研究,都在有序推進中。“希望早出成果,服務疾病預防與臨床治療,服務人民健康。”周穎對未來充滿期待。
理工醫交叉融合,聚焦臨床“卡脖子”難題
理工醫交叉融合,是“科大新醫學”的內涵之一。如何實踐?
原發性肝臟、膽道和胰腺腫瘤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但由于肝膽胰腫瘤的發生原因及侵襲轉移過程,涉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和多體相互作用,現有技術難以做到早期準確診斷。患者預后和耐藥問題,更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團隊無法攻克的難題。立足中國科大、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理工技術優勢與醫院的臨床優勢,普外科劉連新教授牽頭的“肝膽胰腫瘤單細胞精準捕獲及高分辨單分子分析”研究,在2020年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項目立項。這是安徽醫院首次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希望通過我們這個跨學科、跨領域團隊的技術研發,讓腫瘤患者在出現臨床癥狀前,就能得到早期準確診斷;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疾病信息、制訂更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方案。同時也能讓腫瘤患者在出現耐藥及復發轉移前,就能得到有效的臨床處置,提高肝膽胰腫瘤臨床治療水平,改善患者預后。”
院校融合四年來,中國科大附一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國自然”)申報 數、立項數、獲批經費方面均保持高水平發展,實現了優青、重點、聯合基金、重大研究計 劃、國際合作、杰青等項目零的突破。醫院科研處處長尹大龍表示,這些突破對全面提升醫院綜合實力、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緊密結合、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推動醫院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能力提升離不開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醫院現有16個省級科研平臺(包括5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6個安徽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安徽 省分中心)、5個院士實驗室和16個院級實驗室,分布在各院區,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 米,有科研設備769臺,設備總價值達1.1億元。部分雙聘教授實驗室設在中國科大。歡迎更多兄弟醫院與我們開展交流合作。”尹大龍表示,短短四年,科大和附一院對“科 大新醫學”的持續發力,讓融合優勢進一步發揮,涌現了一批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的優 秀成果,為科大新醫學人才的培養和理工醫交叉融合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醫療服務模式創新
黨建引領,成為“一個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科大附一院黨委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將“我 為群眾辦實事、我為臨床減負擔”實踐活動納入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清單,堅持黨建引領,從改善環境、優化流程、保障安全、促進溝通等方面梳理制定48項具體措施。全院133個 黨支部和廣大黨員醫務工作者發揮業務優勢,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持續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努力讓這里成為“一個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醫院聚焦疑難病患者診療需求,2021年新增4個MDT(多學科診療)預檢門診,醫院現已有33個MDT團隊常態化開展診療服務。聚焦特定人群需求,為嬰幼兒及高齡老人 就診設置門診專用窗口,全年服務近3萬人次;為早產兒家庭開展“袋鼠式護理”,減輕新手爸媽焦慮。聚焦基層診療能力提升,先后走進金寨、習水、井岡山等革命老區以及臨泉縣扶貧點和托管的渦陽縣、樅陽縣、長豐縣等地,開展“專家黨員下基層”精準醫療幫扶。 持續深化“互聯網+智慧醫療”建設,建立起集線上問診、在線處方、報告查詢等于一體的 互聯網醫院服務體系,48個學科(亞專科)700余名醫護人員常年線上坐診,答疑解難,累計服務18萬人次……一系列暖心舉措取得實效,贏得百姓認可,醫院也連續三年榮獲“安 徽省十二大服務行業居民滿意度調查”醫療業第一名。
未來,醫院將繼續圍繞新時代健康中國建設和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 心懷國之大者,加速推進“科大新醫學”實踐,堅持醫、教、研、管理、服務創新驅動,持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群眾健康獲得感不 斷增強、就醫滿意度不斷提升的具體成效,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貢獻。
方萍 方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