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緩緩敲上最后一行字,凝聚時間與心血的畢業論文終于完成。一篇篇風格各異的論文致謝,是即將畢業的年輕人留給大學的最后一件禮物,以及對母校的深情告白。安徽大學文學院2018級研究生秦榕,就把自己的愛意藏進了自己畢業論文致謝中。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完成畢業論文坐在桌前構思這篇致謝的時候,我竟沒有想象中的如釋重負,“最是人間留不住”,似乎我的學生時代真的快結束了呢。腦子里突然記起2018年研究生剛入學時,抄在手賬本上的廖祥忠教授的一句話:“大學期間是彌補短板的黃金時期,希望大家能從現在開始,全面梳理自己身上的短板,分析自己在思維、行為、習慣、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把這些都記在小本上,痛下決心,跟自己來場比賽,一個一個地攻克它?!苯袢赵俣确此甲约?,慚愧地發現自己身上的短板仍有不少,但與三年前相比,總歸是進益了一些,所以真心感激和慶幸在成長路上能有引領和矯枉的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能遇到一位優秀的老師,是終身幸事。感謝我的導師吳懷東教授,三年的求學生涯,吳老師對我一路指導,諄諄教誨,以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科研思路引導我看文獻、做學問、克難關,從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成稿、到修改,老師都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雖然即將畢業,但吳老師嚴謹的學術態度還有一直踐行的“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的可貴精神都將讓我受用終生。
感謝我的同門師兄弟:領我入門,教我閱讀方法,幫我修改論文的黃曉宇師兄、束莉師姐、尚麗姝師姐、徐光華師姐;幫助我適應研究生生活的金秀枝師姐、王京濤師兄;并肩走過三年的同門兼好友楊瀾、王亞男、趙盼龍;互幫互助,踏實勤奮的申俊師弟、盛艷師妹、張村雨師妹、宋笑師妹等。三年的讀書時光,我們“吳門子弟”就像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在遇到困難時,大家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遇到歡樂事情時,大家又都發自肺腑地共享喜悅,讓我時常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歸屬。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感謝研究生期間認識的好朋友們,“開心果”王楊楊、“文學院門面擔當”余冰清、“肖公子”韓世穎、“小畫家”郭迎迎、“G4之王”陳皖昌。讀研三年里最快樂的時光都是與好友們在一起,比如策劃導演讓全院師生都滿意的元旦晚會,比如在臺灣交流的最后一天,大家湊齊身上所剩的全部臺幣,幾個人分食兩碗餛飩的午餐……我常在想,如果沒有遇到他們,這三年的生活應該會缺少很多樂趣和色彩,也會少了很多珍貴的回憶。所幸的是,前路漫漫,畢業對我們的友情而言不是終點,未來我們還將一起走過更多的人生節點。
特別感謝我的爸爸媽媽,24年的言傳身教讓我成為一個善良、有上進心的人。其實很多名人偉人的影響對我而言不過是興奮劑,而爸媽才是真正給了營養。
“飲其流者懷其源”,最后,我還想感謝母校安徽大學文學院,收留了我三年,讓我有了一個名正言順而不怕“耽誤”什么的身份去彌補自己多年應試教育學習下一直缺失的一些東西。而這種東西,或許是別人口中的“屠龍之術”,但確實是我所渴求的。中文專業是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在文學院的三年讀研時光,不僅給了我沉潛下心來去讀古籍、專注于一件事的寶貴機會,還在讀文獻、學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批判的思考和表達。
今天和朋友們騎車穿梭在校園里,發現學校正值落英繽紛的好時節。風吹樹葉在馬路上翻來滾去,刷刷地響;石楠竟也抓緊時間開了,自虐猛吸了一口,依舊是我聞不慣的味道;一群白鴿圍著校訓碑飛上飛下,一點不怕人;鵝池那邊的亭子在綠意的襯托下依舊是恰恰好的舒適,多一分顯得懶散,少一分平添疲態。校園的景色總在離別之時越發秀麗。
再見了安大,風光四時同,總有少年來。真心祝愿母校越來越好,真心祝愿文學院18學碩的每一位同學都有光明的未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