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5月28日,記者從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該局組織起草了《合肥市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技術導則》),正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此次《技術導則》以全域全要素引導管控為措施,突出合肥地方特點、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保留村莊特有的民居風貌、農業景觀、鄉土文化。合肥市域范圍內,城鎮開發邊界以外,編制村莊規劃需遵守本導則。
“一戶一宅”嚴格控制農村宅基地規模
《技術導則》指出,在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合肥市嚴格控制農村宅基用地規模。新增農村宅基用地向規劃建設的居民點集中。對于人口流出的村莊,應以減量為主,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農村宅基用地。
宅基地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政策,宅基用地面積按照下列標準執行:城郊、農村集鎮和圩區,每戶不得超過160平方米;崗地和丘陵(山區)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戶不得過300平方米。且要明確選址要求和宅基用地范圍。
農村住房一般以2層為主,不宜超過3層。對于原址改建、新建住房,要滿足宅基用地面積執行標準。
搬遷撤并類自然村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根據《技術導則》,在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強化村民主體和村黨組織、村委會主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規劃編制工作。對搬遷撤并類自然村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強迫農民“上樓”,在搬遷安置條件充分的情況下,實施搬遷撤并,對實施搬遷后的自然村限期拆除復墾
新建居民點應按“統一規劃、統一配套”方式集中建設。避免沿公路兩側單排布置的“騎路”建房及排列單調呆板的“兵營式”布局。
鼓勵建設具有合肥特征的鄉村建筑風貌
《技術導則》專門提到特定文化片區引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歷史文化保護資源的村莊應劃定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線。鼓勵將有價值的文物古跡傳統風貌建筑、農業遺產等保護范圍一并納入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線。
尤其是具有革命戰爭與革命活動場地、將帥故居、改革開放創新地等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精神的村莊片區。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厚內涵、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加大區域紅色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注重對紅色歌謠、紅色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創新探索“文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村莊風貌應體現鄉土特色、時代特征和工匠精神遵循多樣性、本土化、經濟性的原則,結合“環湖、近城、嶺上、崗中”的空間特征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村莊整體風貌指引。
建筑風貌充分挖掘合肥村莊建筑特色,實現地域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引導建筑風貌管控與建設。通過大師領銜、優秀建筑師和設計師參與,創新鄉村建筑樣式,做好傳統特色元素的建筑表達,形成具有合肥特征的鄉村建筑風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星級記者 徐琪琪
編輯:唐恒鋼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