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他們可能熱衷于懷舊,總是念叨過去的事情;他們可能認為自己身體不行了,不中用了,因此消極悲觀;他們可能 有點固執,看什么都不順眼,甚至動不動就大發脾氣……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了焦慮、抑郁等 負面情緒。安徽省疾控中心最新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省超過兩成的老年人都有“心病”。本期家周刊·視界關 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并邀請專家支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
案例1
總覺身體不適,卻查不出疾病
原是老年抑郁癥惹的禍
李奶奶今年87歲,是合肥市一位離休老干部。別看她已經年近九旬,身手依然矯健,做事雷厲風行,子女們也經常輪流看望照顧她。按理說,這樣一位性格外向、生活優渥的老奶奶,應該比同齡人更顯健康才對。但三年前,李奶奶卻成了一位輾轉于多家醫院的“病秧子”,多方檢查后被確診患有老年抑郁癥。
渾身不適原是抑郁癥作怪
大概在三年前,李奶奶常說自己身體不舒服,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還總感覺渾身疼。兒子帶著她輾轉于各大醫院,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外科等科室都看過,抽血、拍片子等各項檢查也都做全了,可愣是什么毛病也沒查出來。
“連大醫院也查不出來問題,我得的肯定是什么不治之癥,這可如何是好?”李奶奶整天唉聲嘆氣,跟以前相比恍若變了個人。在朋友的建議下,李奶奶的兒子把她帶到了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老年心理科。老人自述感覺胸悶、胃痛、失眠,同時對生活失去興趣,做什么事都不來勁。醫生通過詳細會診發現,其實李奶奶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癥狀,并不是因為身體的某個器官發生了病變,而是老年抑郁癥在作怪。
原來,老年抑郁癥具有隱匿性,患者一般不會主動表達心情不好,而是會反復訴說各種不適。大多數患者以軀體癥狀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比如睡眠障礙、頭痛、胃腸道不適、食欲下降、心血管疾病等。醫生表示,此時家人就要密切關注老人是否有情緒異常,必要時帶老人到醫院及時就診。
治療抑郁癥要先找到原因
李奶奶是怎么患上抑郁癥的呢?原來,她84歲那年,身邊一些親戚朋友去世給她造成較大的心理打擊,加上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迷信說法,這一年她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就是老人越到高齡越怕死的一種心態,投射到身體上就是感覺各種不適。慢慢地,李奶奶陷入了抑郁。
據醫生分析,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加,身體的逐漸衰老,可能會對自己的生命過于關注,害怕死亡,這也是很多老年人患上抑郁癥的原因。“李奶奶就診時說自己四肢發麻,胳膊后背有火燒火燎的感覺,胃脹胃痛,失眠,情緒低落,人看起來也很憔悴。”醫生說,這實際是由于抑郁而產生類似病癥的感覺。面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重要的是找到他們得抑郁癥的原因,然后根據原因進行開導,指導患者和家屬應該怎么做。
抑郁癥會復發要及時就診
老年抑郁癥治愈后并非一勞永逸,有可能會反復發作。一旦再次出現抑郁癥狀,需要及時就診,仍會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今年3月,李奶奶在兒子的陪伴下又來到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身形瘦削,面容憔悴。醫生一看,就明白是抑郁癥復發了。在老人兒子的描述中,醫生注意到,老人每次都是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后才會覺得不舒服。經過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李奶奶癥狀緩解了很多,睡
眠改善,臉上有了笑容,不再愁眉不展。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變化,他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減弱,任何應激狀態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礙。”醫生表示,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容易患上的疾病,他們一般不會像年輕人訴說情緒低落,而是多數感覺到軀體疾病,渾身不舒服,覺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癥,因此容易被忽視。
“如果患者經常表現不舒服,但又查不出身體疾病,很有可能是抑郁癥作祟。”醫生說。
案例2
懷疑家里鬧賊,懷疑老伴不忠
竟是老年癡呆癥在作祟
合肥的朱女士非常苦惱,她70多歲的父親近來總是行為古怪,先是懷疑家里人偷他東西,后又猜忌年近七旬的老伴搞外遇,弄得全家雞犬不寧。老人為何會變得如此不同尋常?困擾兩年多之后,朱女士帶著父親去了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治療,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原來,朱大爺是患上了老年癡呆癥。
懷疑家人偷他錢,房產證錢包隨身帶
今年76歲的朱大爺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退休前曾是單位的技術骨干,退休后被返聘又工作了好幾年。為了給女兒帶孩子,朱大爺和老伴跟女兒一起生活。
早在兩年前,朱大爺的行為和以前有些不一樣。從前,他是很講究生活品質的,總是衣著整潔。慢慢地,他不再注意形象,穿著開始邋遢,還變得有些容易忘事。去菜市場買菜,朱大爺會忘記把菜拎回家;燒飯的時候忘記關煤氣灶,有兩次竟然把鍋燒干冒煙,幸虧被鄰居發現才沒有釀成大禍。有幾次,朱大爺竟然忘記去接上幼兒園的外孫放學回家;甚至外出后忘記了家里的樓層門牌號,經過旁人的提醒才進了家門。
每當發生這樣的事情,朱大爺總是巧妙地掩飾過去。起初,家人沒太在意。后來,朱大爺的性情發生改變,變得疑神疑鬼,斤斤計較,越來越多地和家人吵架,甚至懷疑家里有賊,偷了他的東西。有一次,朱大爺取回退休工資4000元放在家里,很快他忘記了自己把錢放在哪里了。遍尋不著后,朱大爺懷疑家里有人偷走了他的錢。“他在家里發火,說我們偷他的錢,要在家里安裝監控,我們怎么解釋他都不信。”朱女士無奈地說。
隨后,丟錢丟東西的事情頻繁發生在朱大爺身上。“我爸爸他自己記性不好,錢包、鑰匙之類的東西常會忘記放哪里,每次找不到他都是認為家里人給他拿走藏起來了。”朱女士說。后來,為了防止家人“偷東西”,他將自己的房產證、錢包、鑰匙、醫保卡之類的東西都裝在公文包里,隨身攜帶。
懷疑老伴有外遇,一檢查才發現問題
家人發現,朱大爺從去年開始發現家里人偷他東西,天天疑神疑鬼,后來居然懷疑老伴有外遇,這讓家人不得不重視起來。經過去醫院就診才發現,原來朱大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出現腦萎縮,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癥”。
去年下半年,朱女士接到父親神秘兮兮的吐槽,告訴她母親的外遇對象是鄰居張大伯。起初,朱大爺只是跟女兒抱怨,說母親在廚房偷偷做好吃的送給鄰居張大伯,還親眼看到兩人有親密舉動。對于這些,朱女士自然不相信,只好安慰父親兩句,聽得多了,女兒也覺得很不耐煩。
后來有一次,鄰居張大伯來朱大爺家借東西,和朱大爺老伴說了兩句話。這下徹底惹怒了朱大爺,朱大爺暴跳如雷,和老伴大吵起來,甚至動手打了老伴。老伴不明所以,委屈得痛哭起來。聽到母親的哭訴時,朱女士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她以給父親體檢為由,帶朱大爺到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
“老人出現性情大變,一定要引起重視,早發現早治療。”醫生表示,像朱大爺這樣的中度老年癡呆癥,早期表現為記憶力衰退,忘記近期說過的話和事,隨后發展到忘記姓名家庭住址,甚至忘記基本的生活技能;發展到中期,還會出現很多精神癥狀,比如懷疑老伴出軌、家人偷東西而大吵大鬧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干預后果將很嚴重。“一般來說,通過藥物治療會控制病情的進展,越早干預效果就越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葉曉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