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教育事業,資金投入不斷增加,校園環境全面改善,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但是在促進中小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問題上,確實沒有根本改變,優質學校師資力量依然強,普通學校師資力量還是弱,不符合“讓每一個學生充分享受應該享有的優質教師資源”的承諾。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全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全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極其重視,就目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研究對策,在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義務教育階段,爭取每個片區都能夠有1到2所好的小學和初中,考慮到廣大市民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應針對城區熱門的合肥45中、42中、48中、46中、50中學、南門小學,均要啟動新校區建設,爭取覆蓋本就薄弱的瑤海區龍崗北部、新站區瑤海工業園區、肥西縣繁華西等片區;另一方面,加強教育資金投入,改善中小學校園環境,實施教師交流輪崗,帶動弱勢學校跨越發展,推進教育質量均衡;繼續加大支教、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力度,充分發揮“強校帶弱校”幫扶,引導優秀教師向邊遠、薄弱學校流動。
二、建議設置教育集團或聯盟,打破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由各個行政區和功能區管理,全部改成由合肥市教體局直管。由頭部強校+若干弱校,組成教育資源聯盟,設立每年教師在聯盟內的輪崗率;或由得到社會普遍承認的優質中小學辦成教育集團,常態開展聯合辦學,改革并優化淘汰現存部分非優質名校辦教育集團的現狀,采取“名校+新校”和“名校+弱校”的模式,充分發揮名校的示范帶動運用,推動學校聯合辦學。
三、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結合合肥市“十四五”網點布局規劃,進一步深化集團化、聯盟化等幫扶方式,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讓學生在家門口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
四、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集團化辦學改革,打破行政區劃和人事管理等多重限制,組建若干個義務教育集團,發揮城區優質學校輻射引領作用,提升邊遠和薄弱學校教師隊伍“造血”功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區域及校際間教師隊伍建設差距逐步縮小,師資配備基本均衡,學校特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我們希望隨著我市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有效實施,進一步完善優質教師資源的合理流動,努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學生充分享受應該享受的優質教師資源將成為現實常態。
對此,合肥市教育局11月22日回復稱,近年來,市教育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努力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十三五期間,市級財政積極完善教育事業投入機制,加大資金統籌協調力度,實施市對縣(市)區教育經費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用于義務教育學校設施設備購置,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通過構建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優化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性別結構等,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強教師隊伍活力。
目前,合肥市已基本構建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長效機制,各縣(市)區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已基本實現制度化、常態化。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43所,新增學位28萬個。合肥一中東校區、合肥九中新校區、合肥特教學校新校區分別落戶瑤海區和新站高新區,加大了教育資源供給和布局調整。各縣(市)區通過開展集團化辦學、教師交流輪崗、新優質學校等工作,努力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統將通過加大資源供給、集團化辦學、師資交流等方式,提升學校辦學品質,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對于您提出的意見建議,市教育局將深化研究。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