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1年10月12日,在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千畝綠色優質富鋅水稻產業化種植實驗基地,千畝綠色優質富鋅水稻開始收割。據了解,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利用生物技術誘捕成蟲減少繁殖,替代化學農藥防治蟲害。經過加工后的優質富鋅大米將進入合肥市部分商超銷售,為合肥市增加新的優質“糧倉”。
該基地位于三十崗鄉東瞿村、汪堰村境內,占地1000余畝。“項目選用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自主培育優質水稻品種徽軟香 1 號、臻香絲苗等,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以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和蟲害全程生物防治及節水灌溉綠色模式種植。”該項目負責人張軍軍介紹,這樣既減少了農藥污染,也能提高稻米的品質。
廬陽區三十崗鄉是合肥市的飲用水源地,承擔著為市民提供安全飲用水的重任。近年來,由于保護合肥水源地,廬陽三十崗鄉轄區的水稻相繼退出歷史舞臺,為探索在保護水源地生態的同時推動綠色發展,防止耕地“非糧化”,該區今年在離水庫較遠的二級水源保護區創新種植綠色水稻,走出了一條水源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廬陽區農林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位處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屬于基本農田,必須用于糧食種植。根據《安徽省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可以進行農業種植,但需限制使用農藥化肥。為此,該項目停止使用一切農藥化肥,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替換,既涵養了土壤,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又確保耕地不撂荒和非糧化,也為當地農民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增收渠道,實現生態保護、保護耕地與增收致富三贏。
吳京 孟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