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好想呆在家里,不想去上學”、“新學期,擔心進入不了學習狀態”、“明天就開學了,暑假作業還沒寫完怎么辦?”……開學的腳步越來越近,不少孩子出現了各種“焦慮”情緒。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耿峰表示,開學前,家長首先要學會自我調適,避免將焦慮“傳染”給孩子,同時要幫助孩子上好“心理第一課”。
開學前幾天對孩子要準備的東西反復叮囑和檢查,擔心孩子的作息調整,擔心孩子能否適應新的環境,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于新學期新階段,家長往往比孩子更焦慮。耿峰表示,家長要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必過于緊張,可通過轉移注意力進行自我調適,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對未知新班級的一些擔憂和負面消息,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
此外,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耿峰坦言,家長出于“保護”孩子的心理,經常代替孩子做決定,并對孩子的選擇予以否定。這不利于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和孩子的自我成長。家長應該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探索。家長還應當知道,滿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比滿足他的物質需求更重要,在與孩子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只要不是過分的心理需求,比如發展新的愛好、做些新的嘗試等等,都可以盡量去滿足。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壓抑孩子的表達,多傾聽多溝通。孩子面對新的環境也會出現緊張和焦慮,但他們表達情緒的能力沒有成人好,尤其是幼童,他們不會說“煩躁”、“低落”等詞匯,可能更多的是用軀體癥狀來代替,比如說頭疼、肚子疼、腿疼等等,有時為了吸引關注還會加入一些夸張的成分。如果家長帶孩子去做軀體檢查并未發現問題,不要片面斷定孩子在撒謊,批評責罵孩子,而是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表達受到打壓,只會越來越不想說、不敢說。
對于制定的規則,家庭所有成員都應遵守。規則不能只限于孩子。以玩手機為例,家長不準孩子玩手機,自己卻成天抱著手機不離手,還怎么讓孩子信服。孩子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確實這樣想的: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么來管我。言傳大于身教,同樣的規則,家長更應以身作則。
耿峰提醒,家長還應及時“充電”,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孩子在成長,家長也要不斷成長,及時獲取孩子身心健康的相關知識。不要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自己能摸得清他在想什么。孩子面對新的環境出現適度焦慮是正常表現,但若焦慮情緒持續超過一個月,家長應引起足夠重視。如果心理不適影響到睡眠、飲食或學習時,應及時帶孩子前往專業機構就診。
朱世玲 周潔 穆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