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合肥市一模考試地理試題評析
——合肥六中地理組 余艦
2021年合肥一模地理試題命題延續了一貫風格,難度適中試題以穩為主,在題型與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等方面,基本延續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試題以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突出地理學科特色(區域性、綜合性、時代性),考查了學生的地理素養,重點落在了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的考查,涉及面廣,涵蓋了地球運動、大氣、水、地貌、人口、城市、農業、工業、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針對學生在一輪復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給出了明確方向。
下面針對合肥市地理一模試題簡略的談談自己對試題的理解。
1.體現區域特征,關聯傳統文化
不同區域因自然地理環境和發展過程的差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地理試題以此為依托考查其中蘊含的原理,在今年的一模試卷的第3,4題中,通過北斗七星在星空中位置的變化和我國古人觀察星象指導生產生活相結合,立意較新,一方面考查了傳統文化和自然地理現象的關系,也與現在的新教材中天文知識相結合。試題從的出題背景和文化角度出發,讓學生在復習中注意關注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激發對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
2.重視地理過程,深化地理聯系
認識區域特征,到反演區域特征的形成過程,是現在地理高考的重點,現在高考注重對學生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整合學科知識與能力,橫向聯系、縱向貫通,面對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解決問題。在今年的一模第9,10題以太行山東南端的云臺瀑布為為背景,考查了瀑布的形成過程,通過圖示方式來讓學生推導出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其形成過程中那些地理因素促使現在景觀的形成。重新構建地理思維和地理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試題體現了對學生基本能力素養的要求。
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地理特征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區域要素關聯的研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區域差異產生的機理。綜合題第26題以兩河流域為背景,第一題以區域降水特征為例,考查區域環境的的整體性產生的時空特點,第二題以區域降水量的多少來考查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以真實情境為題材,引導學生對地理環境特征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思考,進而建立起地理學科的知識思維框架。
3.著眼現實情境,培養家國情懷
情境是運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形式,圍繞一定主題加以設置,為呈現解題信息、設計問題任務、達成測評目標而提供的載體,是為激發學生的認知建構與素養表現搭建的平臺,一模試卷15,16,17三題以茯苓被“神舟十號”送往太空育種為載體創設情境,綜合考查學生從文字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推理,得出正確答案的推理依據,地理試題考查要求學生在不同情景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復雜任務的表現。另外在地理試題中也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的科技實力,培養學生的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體現地理試題在學生成長中的價值引領、素養導向。
4.呈現生態文明,立足學科特點
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試題中一直比較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查,引導學生形成綠色生產生活理念,并從自身做起,自覺為美麗中國建設作貢獻。試卷的18,19題,以鋼鐵生產消費基本過程為情境,考查工業生產中如何實現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再利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試卷第24,25題以右玉縣治理風沙為例,考查在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中,如何因地制宜,根據環境的特征合理布局,進而引導學生深刻反思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環境問題,樹立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綜上所述從試卷的命題方向來看,二輪的復習依然要“一切始于基礎”,吃透教材,理清知識的邏輯關系,以地理學科素養為抓手,構建知識體現,突出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應用”中才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形成科學素養,把握地理的命題方向。
余艦,地理教師、高三地理教研組長
2010年校“優秀教師”,2013年獲合肥市優質課大獎賽二等獎。
2016年和2019年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比中獲得市優和省優。
2016,2020年獲得“優秀班主任”稱號
2020年所帶班級獲得“市級五四青年優秀團支部”稱號
先后在《科教文匯》、《青蘋果》、《讀與寫》、《課程教育研究》《試題與研究》等雜志發表多篇教育教學論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