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陳規陋習逐漸被改變,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提升,群眾休閑文化活動日益精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拂面而來……日前,記者來到肥東縣多個鄉鎮村莊,感受到了移風易俗工作帶來的變化。近年來,肥東縣圍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目標,堅持城鄉同建共創,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助力提升農村生活品質、改善環境面貌,建設美麗新肥東。
友誼亭鄉賢館引導群眾崇德向善
在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小李村,一座四角涼亭內擺設著石頭桌椅,經常有村民在此下棋、打牌、聊天。這是村民李仕華發起,和鄰居李民建兩家共同自費建造,并由該村一位85 歲的老私塾命名的“友誼亭”。
村民相處難免偶有糾紛,有了這座“友誼亭”,大家有什么矛盾就到這里協商解決。漸漸地,矛盾別扭少了,互幫互助多了。村民們說,這座亭是小李村村民鄰里和睦的象征。“建這個亭就是為了讓村民有消遣娛樂的場所。”村民李仕華說,下一步還希望村里能在周邊空地上規劃建設健身器材,豐富村民的休閑娛樂。
為了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如今肥東縣很多鄉鎮都建有鄉賢館。石塘鎮四合村鄉賢館建在村辦公大院內,分設革命英烈、科苑精英、故鄉赤子、杏壇師表、鄉賢名流、十星好人6 個板塊,利用圖片、文字等形式集中展示了鄉賢們的先進事跡。
不久前,橋頭集鎮首個“三館四堂”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建成,其中包括鄉風文明館、村史村情館、掛面文化館“三館”。館內陳列著村里特有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飲食文化等圖片、文字資料,全方位展示了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將移風易俗新風尚與地方文化特色相結合,用鄉賢文化、道德楷模揚正氣樹新風,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匯聚共建家園的強大精神力量。”肥東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包公家宴移風易俗助推鄉村振興
“600 元一桌的包公家宴色香味俱佳,賓客滿意,也替我們省了不少錢。”前不久,肥東縣撮鎮鎮振興社區村民金燕辦了一場社區婚禮,婚宴按照“包公家宴”來操辦,大大減輕了婚禮負擔。8 月26 日,肥東縣首家“包公家宴大食堂”在橋頭集鎮竹塘社區掛牌成立,為村民節儉辦紅白喜事提供了“好去處”。
記者翻看菜譜發現,里面制定的宴席菜單,五六百元一桌,人均約50 元,遠低于市場標準。“竹塘社區還聘請老黨員、老村干、老教師、老退伍軍人、老模范,成立了‘五老’隊伍,制定出大家普遍接受共同遵守的村規民約。”橋頭集鎮竹塘社區書記劉傳榜說,竹塘社區率先試點,成立社區紅白理事會,理事會在確保紅白喜事宴請“光盤”的同時,保證分量供應。
石塘鎮四合村是包公家宴的發源地。2017年,當地為了遏制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奢侈浪費等不良習俗,經過大家推薦選拔,推出一套供當地村民參考執行的紅白喜事的菜譜,后來被命名為“包公家宴”。如今,該村的“包公家宴大食堂”正在建設,建成后將同時容納150 人吃飯,方便群眾操辦紅白喜事。
記者了解到,肥東縣以橋頭集鎮、撮鎮鎮、包公鎮、石塘鎮為試點,逐漸將“包公家宴大食堂”推廣至全縣。村干部先帶頭,哪家遇到需要宴請的事,都按照“包公家宴”菜譜上來,帶頭執行這個村規民約。同時,再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反對鋪張浪費等不節儉的行為,對“包公家宴”進行推廣。這對遏制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之風,弘揚社會正能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3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正在建
夏末秋初,記者走進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一條條干凈整潔的道路,一排排整齊的房屋,一面面圖文并茂的文化墻映入眼簾。一戶農家傳來悠揚悅耳的二胡聲,不禁讓人駐足聆聽,原來是該村退休教師韋老師在家自娛自樂。
“現在鄉村建設得很美,生活也很方便。”韋老師兒子兒媳在縣城工作,他和老伴在老家帶孫子,過得很閑適。漫步在紅光社區的鄉村道路上,兩旁紫薇花、月季花競相盛放,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偌大的廣場上建有鄉村大舞臺,逢年過節在此舉辦各種文化下鄉活動。
在石塘鎮富光社區,記者看到一棟棟聯排小別墅錯落有致,小區內綠化、涼亭、健身廣場一應俱全。“一期已經建成,村民搬進了新家,二期項目還在施工。”石塘鎮文明辦辦公室主任許斌告訴記者,以前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環境很差,現在通過“增減掛鉤”統一規劃和建設拆遷安置點,建設道路、電力、綠化、亮化、給排水及污水管網、網絡通信、小區景觀等基礎性配套工程,人居環境大大提升。
利用廢磚廢瓦建文化墻,保留農村當地特色,隨處可以看到建起的休閑活動室、身邊好人榜、農家書屋等宣傳文化休閑場所,不僅方便群眾活動休閑,更是成為倡導移風易俗的新陣地。記者了解到,肥東縣已確定2020 年度13 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任務,圍繞垃圾、污水、改廁及飲水、道路、河塘、綠化、亮化、環境整治、服務設施建設等“10 項整治建設任務”,對標建設“標準版”省級中心村。
薛華純 席慶榮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劉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