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好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當好長三角產業發展生力軍;當好對接“一帶一路”西大門;當好長三角生態綠色后花園……近年來,合肥市努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爭當“皖軍排頭兵”。
企業集群式登陸科創板
合肥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加強與上海張江的合作,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該市落實《推進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聯合上海光源等機構,打造長三角光子科學研究和應用走廊。同時,完善產學研布局,與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臺26 家,形成院所合作“合肥模式”。
另外,合肥探索與杭州、寧波等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在長三角轉移轉化,并支持中國科大設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合肥還建成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加快推進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多個“大國重器”建設,成為國內大科學裝置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合肥建成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安徽創新館,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尋找、研發轉化”的環形功能鏈。
為了讓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合肥發揮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服務安徽基地作用,支持優質創新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皖儀科技、科大國盾量子等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形成合肥企業登陸科創板集群式發展格局。
戰新產業創歷史新高
產業方面,合肥瞄準新一代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新技術,聚焦國家戰略產業,以重大產業項目為牽引,全鏈條布局戰新產業,做大“芯屏器合”“集終生智”產業規模。
家電、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4 個產業已發展成為千億產業。家電“四大件”產量突破7000 多萬臺(套),連續七年穩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影響力持續提升,集聚了蔚來、江淮、安凱等68家新能源汽車企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發展壯大。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3 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企業超1000 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381 家,全產業鏈產值超2100億元。在3 個產業集群引領帶動下,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增長15.2%,占全市工業比重達52.6%,創歷史新高。3 個產業集群相繼實施京東方6 代線、8.5 代線、10.5 代線、維信諾AMOLED6 代線,晶合晶圓、通富微電、長鑫存儲、“中國聲谷”、海康威視、中科寒武紀等項目超420 個,總投資超4400億元。
合肥還加強園區和產業對接合作。依托G60 科創走廊豐富的創新資源和高水平的發展平臺,加快推進合作示范園區建設。今年6 月,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在肥東縣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擁有物聯網、生物醫藥、環境產業、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轉化小鎮等5家G60掛牌園區,園區內產業集聚已初具規模。
拓展時鐘形高鐵網絡
合肥擁有“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的區位交通優勢。因此,合肥從全球范圍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積極融入全球開放體系。
首先,合肥加快構筑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網,拓展時鐘形高鐵網絡。同時,對接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江淮航運中心和國家級綜合物流樞紐。合肥還加快新橋機場二期建設,協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高速路網“一環七射四聯”加快形成,G40 滬陜、G42 滬蓉、G50 滬渝等七條高速在合肥交會。
合肥全力提升“四港三區一平臺”功能。合肥水運港集裝箱吞吐量37 萬個標箱,合肥至上海中轉時效縮短一半。合肥國際內陸港發運中歐班列突破1000 列,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另外,合肥航空港開通11 條國際及地區航線,通行城市69個。
合肥還借力滬寧杭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全力提升公共服務標準和水平。同時,推進長三角兄弟城市共同探索數字身份互認場景對接,探索通過“一碼通域”實現“多碼互認”,“安康碼”實現“一碼通行”。
政務環境緊跟北京上海
合肥致力于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推進“全創改”“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成為全國十大“辦事不跑腿城市”。《2019 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36 城市政務環境維度排名”中,合肥緊跟北京、上海,排在第三位。
在生態環保方面,合肥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排長制”和“林長制”。同時,推行垃圾分類,提升城市綠化,讓合肥逐漸成為宜居宜業的生態之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