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又是新學年開學時。和對新學年的期待一起出現的,還有熟悉的“開學綜合征”——從“暑假模式”切換到“校園模式”,總有一些孩子適應不了,特別是對于那些幼升小、小升初和畢業班的孩子們來說,全新的環境和陡增的壓力讓他們大呼“太難了”。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耿峰表示,如果孩子在開學前后出現了失眠、焦慮、胃腸道不適、好發脾氣等情況,很有可能是“開學綜合征”作祟,他也對此提出了破解的方法。
表現 開學前“小綿羊”變“炮仗筒”
都說“神獸歸籠天下太平”,可合肥的王女士最近卻苦不堪言。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王女士的兩個女兒一個今年9 月上一年級,另一個升初一。小女兒從小都是“乖乖女”,因為性格一直很溫順,家里人還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小綿羊”。沒想到八月份開始,“小綿羊”就像變了一個人,像“炮仗筒”一樣一點就炸,稍不順心就發脾氣外加大哭大鬧。大女兒則是另一副模樣。去新學校報名回來后,她就告訴媽媽自己很擔心初中的學習生活,總是郁郁寡歡,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坝幸淮蚊妹迷诩野l脾氣說‘不要上學’,她聽到了就跑到房間默默流眼淚,問她怎么了她也不說,真是急死我了。”
趙先生也有類似的煩惱。兒子今年上高三,已經開學一個多星期了,和之前相比,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情緒?!澳泻⒆哟蟠筮诌值模皩W習也不那么用功,現在高三了知道要努力了,又覺得自己要追得太多,要是我我也焦慮?!壁w先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又覺得自己幫不上忙。
解讀 出現“開學綜合征”原因各不同
耿峰表示,“開學綜合征”不是一種疾病的名字,主要是指由開學引發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上不適的癥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出現“開學綜合征”,原因也是不同的:小學生由于年紀小、自控能力差,經過假期后容易產生不適應的現象,比如上課難以遵守課堂紀律、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情緒改變,比如好發脾氣等;初一、高一學生面臨新的環境,容易因為環境的陌生產生焦慮情緒,比如需要認識熟悉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部分學生面臨從走讀變成寄宿,對學習的要求也會改變;初三、高三的學生因為進入畢業年級,升學壓力會明顯變大,容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失眠,食欲下降等現象;還有一些普遍的擔心,比如暑假作業還沒有完成,擔心開學以后疫情影響等等,也可能導致“開學綜合征”的出現。
支招 家長先要教會孩子接納不良情緒
那么如何應對“開學綜合征”?耿峰也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充分做好開學前的準備。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調整作息時間,慢慢向正常學習的時間靠攏,減少“電子屏幕”使用時間,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回歸正常飲食習慣。陪孩子一起回顧整個假期的收獲,確立新學期的學習目標,創造家庭學習氛圍,陪伴孩子一起制訂學習計劃,計劃需要具體、量化、可行、有時限。還可以陪孩子,特別是進入新環境學習的孩子,一起挑選準備新的文具,創造“儀式感”。
積極的自我暗示。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適當鼓勵和引導,特別是對于幼升小和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開學可以見到老師和同學了,可以有更多時間和同學在一起了等等。同時還要提醒孩子,開學之后也要做到勤洗手、少聚集,保持個人衛生。
接納不良情緒。開學后如果出現了“開學綜合征”的某些表現,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要先接納這些表現,因為經歷假期后進入學校學習出現某些不適應的表現是很正常的,這種接納本身就會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叭绻怀霈F某些不適應的表現就去糾結或者過分關注,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惫⒎逭f。
如果在做到以上準備后仍然存在持續不適應的情況,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則需要到專業機構讓醫生當面評估孩子的情況,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耿峰還特別提到了特殊群體的開學適應問題。他表示,對于一些本身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孩子,如抑郁障礙、焦慮障礙等,建議在開學或復學前到醫院讓醫生再次評估目前的狀態,讓醫生、家長、學生一起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目標,并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按時到醫院復診。
朱世玲 李皖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