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記錄了人類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歷史,記錄了戰 爭、疾病、磨難和民族的變遷與融合、環 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 經 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在之前舉辦的安徽人文講壇中,講席嘉賓遴選合肥幾個有趣的地名,通過挖掘提煉蘊含在地名中的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散落在合肥大地上燦爛的歷史與人文文化血脈。
張步根講解合肥幾個地名的淵源。
地名:赤闌橋
才子戀歌女,情牽合肥城
過月潭庵往南有一座橋,現稱桐城路橋。 橋北端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合肥市重要歷史文化遺跡——赤闌橋。因800年前的詩 人姜夔,這座橋曾顯赫一時。生于南宋紹興二十四年的姜夔,既是一個情種, 又是一位歌賦奇才,詩歌、散文、書法、 音樂,無不精通,是繼蘇軾后的又一 位難得的藝術全才。淳熙三年至十 三年,姜夔至少4次來到合肥,均居 城南的赤闌橋畔,在這里與一位歌 女相知相戀。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在他的一生中烙下了深深印記, 從此開啟了長達20年的生死愛戀。
“他一生流傳下來的87首詞中, 有《一萼紅》《踏莎行》《杏花天影》等22首寫給情誼繾綣的合肥妹子。合 肥已是他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赤闌 橋就這樣跨越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時空中,成為宋詞意象中的經典。詩人筆下的赤闌橋,在今環城公園銀河景區內,附 近建有‘白石知音’大型浮雕,乃合肥著名一景。”張步根說。
地名:香花墩
包拯念書地,后毀于戰火
春和景明,草長鶯飛,一批批踏青賞春的訪客漫步在包 河公園。有誰知道,幾百年前這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香花墩”。
“香花墩”的名字和歷史都和歷史人物包拯有關。包家的房子位于廬州城內,大致位置在今天的人民廣場一帶。附近有一處高坡,叫“香花墩”,那是包拯和小伙伴聞雞起舞的地 方。在宋代話本故事中,包公“日間斷人、夜間斷鬼”,由元朝到明清,包公戲漸漸興起,包公的形象漸漸豐滿,儼然變成神 話人物。包公去世后的第四年,他的家鄉好友在廬州城內興化寺,為他塑了一尊像,作為百姓祭祀包拯的場所,這也是最早的包公廟。
經歷宋金兵亂之后,廬州城內的包家舊宅成了廢墟,包拯少年讀書的香花墩被夷為平地。公元1488年,明朝廬州知府宋鑒,看到城外的南護城河環境清幽,風光宜人,就命人在河中間的小島上建了一座包公書院,把洲名改為“香花墩”,以此紀念包拯“。香花墩”從城里移到城外。
公元1539年,御史楊瞻又把包公書院改為“包孝肅公祠”, 至今已近五百年。坐落于包公祠旁邊的一段護城河,也被稱 作“包河”。1902年,文人王肇鼎用細膩的筆法為“香花墩”畫了兩幅實景圖,畫面上柳色蔥郁,荷花點點,樓臺掩映,這可能是 “香花墩”最早的影像。
地名:八斗
感念曹植恩,魚山改名字
肥東縣的八斗原來叫八斗嶺,位于城北40公里處的江淮分水嶺上,上溯到三國時代這里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魚山。 公元213年, 22歲的曹植隨父征伐孫吳,大軍駐扎此地,發現這里百姓用水困難,遂命官兵挖井,井呈圓臺形,口小肚大青石 井臺,井體用青磚堆砌。古井奇特之處在于它雖處于江淮分水嶺最高處,卻在最干旱的季節也沒有干涸過。
因井繩長年磨擦井臺,上面布滿了圓潤的半圓形凹槽,井水至今清冽可口,冬暖夏涼,造福百姓。公元215~219年,曹植在山嶺西南角修建一所學堂。公元229年,曹植被貶, 在被遣回東阿封地前,他又到這里,把自己部分衣冠及 隨身物件送給當地好友。曹植死后,百姓懷念其功德,遂為其建立了衣冠冢,并依托南朝詩人謝靈運“天下文章一石,子建獨得八斗”的詩句和丘陵地貌,改魚山為八斗嶺。
清光緒十六年,有人在八斗中學西南角立了一塊石碑——陳思王曹子建之墓。墓地四周景致奇異:前方是個小 土坡,形似筆架,旁有象征一支筆的植物,西北角有一口水塘,構成了 “筆架山”“硯臺塘”景觀,可惜后來遭到破壞。2015年,八斗鎮政府于舊址附近依原樣重修曹植衣冠冢, 并在老街與合蚌路口建造一尊目 視正南方向、風流倜儻的曹植漢白玉雕像,見證著歷史風云和百姓富足安康。
八斗因曹植“文”名,因吳復“武” 名。元朝末年,戰火紛起,明代開國元勛吳復召集鄉民保衛家鄉,后在濠州率部歸附朱元璋,滅元軍、平叛軍、伐 西北、定西南,創累世之功。1383年吳復 金瘡病發,死于普定。朱元璋為了旌表功 臣,于洪武十九年追封吳復為“黔國公”,謚 號 “威毅”,世襲安陸侯,后葬于今天的陳集鄉 秦湖村,并在八斗鎮的小普村大吳組,御賜一 座“國公祠”。
地名:中廟
百姓祭焦母,傳說陷巢州
中廟始建于東漢赤烏年間,是當地百姓用來祭祀焦母的。東面紅石嘴上是一座白衣庵,西面是一座黑石嘴,遠看像是一只振翅欲飛的鳳凰,廟宇所處位置被稱作鳳凰臺。
提到中廟不得不說焦母,說焦母就不得不聯系到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陷巢州》。這個故事版本不下十余種,有民間流傳的,有戲曲彈唱的,更有文字記載的,如東晉干寶《搜神記》中的《陷巢州》是最為有名的一篇。文曰:“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夫古道,港有巨 魚,重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獨不食。 或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 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城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訝之,姥以實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
民間流傳,此不食巨魚的姥姥姓焦,巢州陷落之時,她不愿眾鄉親葬身水底,與焦姑一起到處奔走呼號,招呼大家避難,而她自己因延誤時間被洪水淹沒。 焦母化為姥山,焦姑化為姑山,焦母慌亂中跑丟的兩只鞋也化做了兩座鞋山。有此傳說,巢湖又被當地百姓稱為焦湖,焦母從此成為巢湖水神,受人供奉。
近些年來,在中廟唐嘴一帶水面之下發現了很多人類生活遺存,據此推斷這是古城遺跡。經初步考證,唐嘴水下城大約是1800年前形成的,這與歷史記載的赤烏二年發生的陷巢州事件年代大致相吻合。 似乎佐證著這個歷史傳說真實存在,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中廟自漢代建廟以來,屢修屢廢,至清朝太平天國時期,殿宇再毀于戰火。1889年,晚清重臣李鴻章倡募重修中廟,在道廟基礎上增加了佛寺建筑。
中廟又稱為忠廟,一是因為廟內供奉著“忠義大 帝”關公靈位,二是因為李鴻章為祭奠淮軍陣亡將士, 在廟東邊建了一座“昭忠祠”,此祠又被稱為“忠廟”,于是相沿成習,流傳下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陶娜
□講席嘉賓
張步根,合肥市社科聯(市委講師團、市社科院)調研員。曾任合肥市委講師團副團長,市社科聯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長,省委講師團選聘基層宣講專家。工作中勤奮思考,筆耕不輟,先后在報刊雜志發表文章500多篇,組織編著的多部社會科學普及叢書獲省市獎勵表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