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偉大祖國發展歷程中,安徽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典范人物。本期安徽人文講壇講述多位典范人物。他們或是全心全意為民謀福,或是點亮留守兒童求學之路,或是扎根基層救死扶傷……
現場聽眾記下精彩內容。
女勞模向毛主席敬酒
1929 年,龍冬花出生于安徽桐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新中國成立后,她積極參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社會運動,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龍冬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中國農村婦女杰出代表。她曾18 次赴北京參加全國性會議,13次見到毛主席。
1952 年夏天,連續多日的傾盆大雨,把長江變成一條發狂的巨龍,貴池縣北閘埂江堤在風雨中岌岌可危。年僅23 歲的互助組長龍冬花,領著幾百個人,80輛水車在搶險前線。十天十夜不下火線,誰累了她就替換誰。洪峰襲來的危急關頭,她跳進滔滔洪水,帶領群眾用身體堵住決口。這一年,龍冬花被評為安徽省勞動模范。
1954 年,長江沿岸圩區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災。圩堤被沖塌,不少村民爬上屋頂,等待救援。龍冬花不顧安危,在咆哮的洪水中撐著小船,冒著大浪,搶救被洪水圍困的鄉親們。
她先后救出22 人,同時還搶出一批糧食。眼見龍冬花為了集體和群眾的利益,舍身忘我,鄉親們都敬佩地稱她是“不要命”的“龍恩人”。她的感人事跡贏得當時全縣上上下下一片頌揚聲,被廣為傳頌。
1956 年2 月,龍冬花作為全國政協特邀代表,第三次到北京參加會議。2 月7 日晚上,懷仁堂舉行招待宴會,龍冬花幸運地被主席團選上作為農民代表向毛主席敬酒。
先進事跡拍成電視劇
郭新吉曾先后擔任臨泉縣姜寨區委、城關區委副書記、書記,臨泉縣委宣傳部長,阜陽縣委副書記兼永安區委書記,阜陽縣委書記,鳳臺縣委副書記、縣革委會副主任、主任,鳳臺縣委書記,鳳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1986年12月離休。1991年3月,他被安徽省委授予“焦裕祿式的好干部”稱號。
郭新吉干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以干事為樂,以苦為榮。他在職期間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從早到晚干的是工作,想的是人民。他每年都要用一半時間深入農村,而且去的最多的是全縣最困難、最窮、最落后的地方。老百姓常言:“郭書記不光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郭新吉下鄉喜歡步行、騎自行車,不喜歡坐車。他說,這樣群眾才好接近,群眾才能講真話,我們也才能查到實情。
1990年7月,中共淮南市委發出《關于授予郭新吉同志“模范共產黨員”稱號和開展向郭新吉同志學習的決定》。1991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召開表彰大會,授予他“焦裕祿式的好干部”稱號,并發出《關于在全省開展向郭新吉同志學習的通知》。1991年7月,郭新吉同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老干部先進個人”稱號,并在全國老干部先進代表大會上介紹先進經驗。他的先進事跡曾被拍成電視劇《咱們的父母官》,在央視綜藝頻道多次播出。
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
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卜陳村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在這個小村莊里,有一間普通的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在當地遠近聞名,因為它有一個并不普通的名字——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有一項并不普通的作用——孩子們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可以在這里免費補課;有一位并不普通的主人——葉連平。
退休教師葉連平幾乎沒有休息一天,到附近各所學校代課,但凡哪位老師生病了,離職了,他不問待遇,不講條件,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學生們面前。就這樣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一晃又是10 年。
2000 年7 月,葉連平騰出一間房子,開設了家庭課堂(后來更名為“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義務為留守未成年人輔導語文、英語等課程。從此,他的小家變得越來越熱鬧。周邊孩子放學后總愛往他家里跑,在他家做作業、問問題。小家從最初的幾個人很快發展到三四十人。當葉連平發現不少孩子學習英語很吃力,英語成績很差,就毅然轉軌——改教英語。他將來這學習的學生根據英語水平分成四個班,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分別給孩子們上課,補缺補差。只要孩子自愿報名,并且符合條件,就可以到葉連平這里來補課,不收任何費用,但必須按時上課。為爭取更多時間給學生們補課,葉連平總是坐在教室門口隨便吃幾口飯,然后接著輔導學生們。
19 年來,他已經培養了1000 多名學生,其中700 多名是留守兒童。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墻上,掛滿了錦旗和獎狀,其中有一幅寫著: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這是對葉連平生平最準確的概括。葉連平卻搖搖頭說:“我哪是什么燭光,我沒有那么亮,我充其量不過是一只螢火蟲,能做的微乎其微。”
“我只是熱愛教育。”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支持著葉連平堅守在教育崗位上40年。多年來,葉連平先后獲得“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 國好人”“ 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最美奮斗者”等榮譽。
高燒中為產婦做手術
1938 年,李月華出生在江蘇宿遷一個貧苦的農村醫生家庭,自幼跟隨父親走村入戶行醫,目睹了農村治病難的狀況,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16歲時,李月華走上了醫療衛生工作崗位。
因為她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得到群眾稱贊。十多年工作中,她對工作極其負責任,對群眾極其熱忱。不管是風天雪地,還是黑夜白天,她總是有求必應:吃飯時就把飯碗一推,料理孩子時就把孩子一放,睡覺時立即披衣起床;醫院里的病房不夠,她就騰出自己的房間和床鋪;為了學好針灸術,她在自己身上扎針;為了驗證民間偏方,她自己試嘗。
李月華一心想著貧困群眾。她的家,也成了一個“家庭病室”。群眾到李月華的家里看病,不論是一身汗水,還是兩腳泥巴,也不論是普通病,還是傳染病,李月華總是讓他們躺到自己床上檢查治療,甚至還做些小手術。有時,醫院里的病床住滿了,李月華就把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騰出一張床給病人住。李月華家的煤爐子,日夜不滅,那是為病人準備的茶水爐子。李月華安于平凡的工作,熱愛平凡的工作,在鄉村醫生這個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業績。
1965 年8 月,她被組織推薦到宿縣專區醫院進修。她進修的是外科與婦科,但除此以外,她還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學內科、兒科,后來又擴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恨不得把各方面的醫療技術統統學會。
1971 年8 月30 日夜,她拖著高燒的身體,搶救生命垂危的產婦。產婦需要進行胎盤剝離手術,醫院只有她能做。在接到求救消息后,她義無反顧、強撐著起床,被攙扶著走到門診室。從宿舍到門診室不過20多米的路上,李月華接連嘔吐了3 次。手術中,她傾注全部精力,汗如雨下,終于成功完成手術。而她自己卻由于患腦型瘧疾,在持續高燒中勞累過度,經搶救無效,于1971 年8 月31 日下午去世。
李月華的事跡曾以《白衣紅心李月華》和《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為題,先后在《安徽日報》《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出,在全國掀起向李月華同志學習的熱潮。她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光榮稱號。40 多年過去,李月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經久不衰,激勵著許許多多的人。
李月華,這個閃光的名字和她感人肺腑的動人事跡,定格在幾代人的心中,催人奮進。
□嘉賓介紹
徐京,現任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七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安徽地方黨史編研和宣傳工作。從事安徽地方黨史工作近30 年,編輯黨史書籍四十多部,主持安徽省《抗戰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工作,《中國共產黨安徽歷史》(1949-1978)編寫工作以及全省各市縣黨史二卷的編寫業務指導工作等。
□手記
繼承奮斗精神汲取進取力量
典范人物不僅是國家棟梁、民族先鋒、社會楷模、行業翹楚,也是我們身邊可愛可敬、可親可感的榜樣典型。以身許國的崇高風范、奉獻犧牲的高尚情懷、默默無聞的奮斗品質、矢志創新的敬業態度、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典范人物身上,生動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中,安徽涌現出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今天所介紹的典范人物只是眾多典范人物中的一小部分。他們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他們不懈奮斗、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正能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陶娜/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