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9日一大早,龍海和妻子衛秀鳳像往常一樣,到自家負責管理的瓜蔞地里檢查一遍。最近雨水多,兩口子擔心泥土松動,支撐瓜蔞藤條生長的柱子會倒。畢竟前些天發生過這樣的事,兩口子格外上心。“村里把這46 畝瓜蔞地交到我們手中,我們一定要管理好。”雖然曬得黝黑,龍海心里卻有說不出的踏實。這片綠油油的瓜蔞地,寄托著他們一家人對小康生活的無限遐思。
龍海、衛秀鳳夫婦向記者介紹瓜蔞種植情況。
種田為生,生活艱難
龍海家住巢湖市欄桿鎮柳集社區,今年56 歲的他,生于這片土地、長于這片土地。“我們家祖祖輩輩靠種地為生,大概七八畝地,農閑的時候,我就出去打打散工。”雖然有初中文化,但因為天生視力四級殘疾,很多精細的手藝活都做不了。“在外面給人打打下手,干點粗活,賣點力氣,也掙不到什么錢。”
勉強糊口、甚至要借錢度日的生活,一直壓得龍海透不過氣。妻子患有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一對雙胞胎女兒還在求學路上,一想到妻子后續藥物費用、女兒的學費、生活費,多少次,龍海呆坐在大門口,他不敢計劃未來,可是他又必須要面對。
2014年,柳集社區被列為巢湖市16個貧困村之一,龍海家也被列入貧困戶。“該我們享受的政策,村里都給我們享受了。”2018年,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對貧困戶實行產業獎補,“養一頭牛就給我們補貼五千元。”
2019年,村里籌集260萬元資金,建成約450畝的瓜蔞種植園,由社區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運營,聘用村民當管理員,在帶動村民就業的同時,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合肥市稅務局選派駐村干部、社區黨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大群第一時間來到龍海家,“我就問他愿不愿干?愿意干,咱們就簽協議。”可是,龍海卻有點猶豫,他有自己的顧慮。
精心勞作,等待豐收
“我當然愿意干,但很擔心干不好,辜負張大群書記的信任。”龍海說,自己和妻子在家商量了好幾天,才下定決心接這個活。原來,張大群希望龍海兩口子能夠承擔面積多一點的瓜蔞地管理工作,“前期所有的工作我們都做好了,包括搭架、栽苗等等,后續我們也會提供技術、物資等支持,一直到瓜蔞收獲。”張大群表示,之所以讓龍海家多干一點,是充分相信兩人的勞作能力,也是想最大程度為他們家增加收入。
據悉,按照雙方協議,一畝地的管理費用是800元,畝產超過200 斤,一斤額外按兩元付費。龍海兩口子最終承擔了46畝瓜蔞地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說,到年底保守收入36800元,長勢好的話,有望突破四萬元。
“46 畝不是個小數字啊,但既然答應了,我們肯定干好。”從今年3 月份開始,鋤草、剪枝、施肥,龍海和衛秀鳳每天都帶著滿滿一壺水、騎著三輪車到地里忙活。“這跟我自家的地一樣,比我自家的地還要緊呢。”
看著瓜蔞一天天長大,兩口子欣慰不已。
日子變好,滋味十足
“3 到6月份要干的活比較多,現在基本上不用多管,就等著9月份開始摘了。”但連日降雨,也著實讓龍海擔心不已。6月底的一天,龍海趁著天放晴到地里查看,發現因為雨水沖刷、泥土松動,幾根支撐瓜蔞藤條生長的柱子倒了,一些瓜蔞倒在地上,龍海心疼不已。“我趕緊打電話聯系了村里,他們安排人過來幫忙。”
“瓜蔞地里有一點事情,他就急得不行,有時候飯都吃不下。”衛秀鳳說,每每看到丈夫如此,她也跟著著急,但她知道這是丈夫的責任心使然,從來不多說什么,這輩子,她都是默默地陪著丈夫一起,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見記者想去瓜蔞地里參觀,龍海很興奮。家里的小黃狗也很熟練地跳上三輪車,跟著主人一起去。“你看,這瓜蔞長得多好啊。今年種得好,我打算明年再多增加幾畝,再多掙點錢。”龍海說,妻子身體漸漸好起來,兩個女兒今年也要上高中了,家里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王云志 江晶晶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