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以為是在非洲工作期間出現高原反應,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行走不穩,結果是腦子里一個雞蛋大小的聽神經瘤“作祟”,28 歲的河南偃師小伙段先生輾轉老家及上海等地,最終在我省成功接受手術,一次性全切腫瘤,康復出院。主刀醫生、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顱底及腦干腫瘤亞專科主任夏成雨提醒,頭暈、耳鳴、聽力下降要警惕聽神經瘤,聽神經瘤篩查首選頭顱磁共振。
中國科大附一院神經外科顱底及腦干腫瘤亞專科主任夏成雨在手術中。
驚險:小伙頭暈耳鳴 原來是聽神經瘤作祟
從2017 年10 月開始,段先生來到非洲高原國家埃塞俄比亞從事高速公路建設工作,2018 年2 月又到海拔約2300 米的工地工作。此后,段先生陸續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的情況。2019 年8 月底開始出現行走不穩的情況。“我平時身體特別棒,幾乎不生病,所以一直認為是高原反應缺氧導致的。”段先生說,因為癥狀越來越重,2019 年11 月底他只能中斷工作,返回河南老家。
從高原回到平原過了一個多月,段先生的癥狀不僅沒有好轉,反而繼續加重。在當地醫院經頭顱磁共振檢查,段先生被診斷為“巨大聽神經瘤伴腦積水”,腫瘤最大直徑6cm 左右,跟雞蛋差不多,腫瘤的下端已延伸進入枕骨大孔,掌管呼吸心跳的神經中樞腦干延髓部分擠壓明顯,且與腫瘤分界不清。在看了老家及上海等地醫院后,段先生均沒能進行手術。
今年3 月初,正值疫情期間,段先生輾轉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診,慕名找到顱底及腦干腫瘤亞專科主任夏成雨。
“患者來的時候癥狀已明顯加重,飲水嗆咳說明吞咽功能受到了影響,腫瘤巨大且腦積水明顯。真的為這位小伙子的病情捏把汗!”經過新冠肺炎篩查,段先生符合入院標準,夏成雨團隊迅速將其收治入院,采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壓緩解癥狀,“在輾轉各地尋求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病情隨時可能迅速惡化,顱內高壓加重而出現腦疝,導致死亡。這個瘤子就像‘地雷’一樣,需要盡快手術。”
專家:手術如同“陷阱里挖地雷”
患者入院后,夏成雨團隊明確治療方案,與段先生及家人充分溝通,說明手術方案和治療風險。3 月12 日,在該院南區麻醉科、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夏成雨團隊采用全程無牽開器方式,在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進行腫瘤切除術。術中也證實了術前判斷,腫瘤的下部與延髓粘連明顯,并且包繞與呼吸和吞咽功能密切相關的后組顱神經,手術難度顯著增加,分離切除腫瘤的過程中稍有不慎,隨時可能造成延髓和后組顱神經不可逆的損傷。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一度顯示腦干功能可能部分受損,術后極易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存在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插胃管鼻飼、肢體癱瘓甚至死亡的風險。
顱底是大腦內重要神經血管密集分布的地方,手術操作空間十分狹小,“可以說處處是陷阱,在這一區域切除腫瘤,如同‘陷阱里挖地雷’。”夏成雨坦言,顱底手術極易發生損害,導致患者殘疾、昏迷甚至死亡,而且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長時間精細操作,通常要六七個小時,復雜的手術甚至要十幾個小時,這對醫生的專業技術、精力、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挑戰。
在手術顯微鏡下,夏成雨將細如發絲的血管、神經與腫瘤一點點仔細分離,時間也在一分一秒流逝。整個手術歷時12 小時50 分鐘,最終腫瘤被全部切除。令人振奮的是,段先生的面部神經得以保留,后組顱神經也保護完好,術后恢復順利,呼吸和進食正常,四肢活動正常。兩周后,段先生順利出院返回老家,面部神經功能也正在逐步恢復之中。
提醒:一側持續耳鳴、進行性聽力下降要警惕
夏成雨坦言,像段先生這樣的患者他在臨床上已不是第一次碰到了。來神經外科門診就診,有頭暈、耳鳴、一側聽力下降癥狀的患者中,有百分之九十就是聽神經瘤患者。
夏成雨表示,頭暈、耳鳴和聽力下降的癥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腦供血不足的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嗜好油膩食物以及煙酒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現頭暈、耳鳴和聽力下降,需要及時進行鑒別診斷。聽神經瘤主要表現為一側持續耳鳴、進行性聽力下降,早期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年齡偏大的患者,常誤以為是自然衰老的表現,也有些患者曾被誤診為“突發性耳聾”。夏成雨說,在門診遇到一些患者,早期曾就診過,也做了頭顱CT,但由于CT 影像在后顱凹常有偽影,而且很多腫瘤密度與腦組織密度近似,容易導致漏診。等到后期腫瘤不斷長大,出現頭痛、頭暈、行走不穩、面部麻木或疼痛,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患者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腦積水,手術風險和并發癥都會成倍增加。“尤其是4 厘米以上巨大聽神經瘤,手術難度更大,風險也更大。”
“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緩慢,患者從出現癥狀到生長超過3 厘米一般都經歷數年的時間,甚至十幾年。”夏成雨提醒,如果持續頭暈、耳鳴和一側聽力下降,應盡快選擇到正規醫院神經外科就診,尤其要通過頭顱磁共振進行排查。具體治療方案要咨詢專業的顱底神經外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大小、職業等具體情況,可選擇密切觀察、伽馬刀放療或手術等方式。只要早發現早處理,手術和治療風險都會大大降低。
夏成雨表示,顱底腫瘤手術雖然風險大,耗時長,復雜辛苦,但多數患者的腫瘤為良性腫瘤,如能順利全切,總體預后良好,也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看著患者一天天好起來,重新融入社會,這是我們神經外科醫生最大的欣慰。”
張楠 方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