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夏天,枝繁葉茂的法梧帶來陰涼,但很多法梧卻遭到天敵“天牛”的危害。4月29日,記者從合肥廬陽區城管局獲悉,該區將引進3000支約30萬頭管氏腫腿蜂,投放至長江中路、徽州大道、六安路等老城區范圍內路段,在全市率先試點生物技術防治法梧、國槐等行道樹的“頭號天敵”天牛。
4月29日,記者在合肥六安路上看見,幾名園林綠化工人正在法梧的樹桿上釘小針,隨后將一支長約10厘米的玻璃試管倒掛在小針上。每個試管口用棉簽塞著,里內約有100只像螞蟻一樣的蟲子,工人待固定好試管后拔出棉花球,這些小蟲子迅速從管內爬到樹桿上,開始“作戰”。
據廬陽區城管局綠地科負責人介紹,這些幼蟲名叫腫腿蜂,別看它小小身材,體型不到天牛幼蟲的1/10,卻是天牛害蟲的“克星”。 它們爬到樹上之后,通過其靈敏的觸角,就能循著天牛散發的“氣味”,穿過蟲道“監控”到寄主天牛幼蟲并將其捉住,然后用尾部毒針刺入天牛幼蟲,同時分泌具有麻痹作用的物質將天牛“制服”。而后咬破其體表、取食體液,為產卵做準備,隨后哺育幼蟲,直至將天牛的體液吸食殆盡。
“目前,老城區內長江中路、六安路、徽州大道、含山路等部分路段的法梧、國槐存在天牛、木蠹蛾病蟲害,每年到春夏交替之際,是天牛幼蟲孵化的高峰期,它們會啃食樹皮,鉆到樹桿里面,滿滿會將樹干吃空,導致樹木枯死,蛀空的樹桿遭遇風雨就可能被折斷,對城區交通造成很大安全隱患。”該負責人介紹,以往,城管部門主要采用人工掏蟲,或者利用帶有藥水的棉簽封堵蟲孔,用農藥噴灑樹桿和樹冠。“但天牛的隱蔽性強,不管是人工抓蟲,還是藥物殺蟲,都沒辦法深入到樹桿內部,防治效果都不明顯。”
為此,廬陽區城管局在全市率先以生物技術對天牛進行試點防治。此次試點范圍是在轄區長江中路、六安路、徽州大道、含山路等老城區內,共對3000株法梧、國槐投放約30萬頭腫腿蜂,同時采取分批分段進行,投放將持續到5月中旬。該負責人介紹,腫腿蜂只寄生于天牛害蟲,隨著天牛數量的減少,它們的數量也會下降,“它們對自然環境和人體都沒有危害,相較于噴灑農藥的防治方法,既環保又經濟。”
據介紹,廬陽城管也將根據此次試點的效果,決定明年延伸新技術使用范圍,逐步在城區內其他路段的綠植病蟲害防治進行推廣。
鄭權 楊澤輝 肖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