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老母親因病去世,年幼的兒子被查出患有自閉癥……2017 年交了51 萬首付款買房后,單親媽媽張女士接連遭遇家庭變故。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眼看房子貸款一直辦不下來,自己也無力繼續供款,張女士希望退掉房子,拿回首付款給孩子治病。2019 年底,張女士向開發企業提出退房,之后填了兩次申請表。最近,開發企業回復張女士稱只能分期退款,且張女士要承擔違約責任。
購房不久家中連生變故
“當時買房子也是想給孩子一個安定的家。”張女士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她買的房子位于合肥濱湖新區杭州路與西藏路交口,名叫東方匯廣場,是一套80 多平方米的公寓。2017 年年底去看房,之后交了51 萬元首付房款,余下房款申請了房貸。張女士說,購房時她是自由職業,沒有固定工作,“交首付款時,我把自己的情況告知了樓盤營銷人員,他們說我這種情況貸款問題不大。”
張女士告訴記者,因感情問題,兒子出生不久她和丈夫離了婚,她父親去世得也早,平時她在外工作,孩子交由母親幫忙照看。2018 年初,母親突感不適,檢查結果是肝癌,幾個月后便離世了。
然而,不幸還在繼續。2018 年10 月,張女士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兩歲大的兒子被確診患有自閉癥,需要盡快康復治療。對這一結果,張女士一開始不相信,之后去了多家醫院,還帶孩子到南京去看,復診結果都是一樣的。
辭工作照顧自閉癥兒子
對于孩子的病情,張女士說,起初她發現孩子會突然間無緣無故大笑,然后就不說話,“你喊他,他就跟聽不見一樣。其實我們測試過他聽力,沒有問題。”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卻不怎么說話,認識東西也不行,張女士心急如焚。
說到這里,張女士拿出多份孩子的病情檢測報告,是多家醫院出具的,“醫生們都建議要盡快進行康復治療,因為孩子還小拖不得。”張女士說,她本想帶孩子到北京或上海治療,但她沒有那么多錢。
為了多賺一些錢,母親還在世時,張女士會多做幾份工作。母親去世后,兒子確診為自閉癥,張女士不得已辭去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顧兒子,“干過的工作比較雜,比如送貨員、銷售等。”
貸款接連受挫打算退房
由于家中連生變故,張女士對購買的房子沒太在意。當她的貸款申請第一次被銀行駁回后,她曾找到營銷人員,但營銷人員告訴她,可以換一家銀行繼續申請貸款。一來二去,換了三家銀行,房貸都沒能順利辦理下來,張女士開始著急起來。
“交首付款那會,我雖然是自由職業,但也打了幾份工。”張女士說,她申請的房貸總額有40 多萬,隨著一次次申請被銀行駁回,時間也就這么拖了下來。因為銀行貸款始終辦不下來,張女士產生了退房的想法,也曾和營銷負責人溝通過,但對方勸她繼續嘗試貸款。隨著兒子慢慢長大,治療費用讓張女士難以負擔下去,這時她再也坐不住了。
“手頭已經沒有什么積蓄,還欠了不少錢,而且我也無力供款。”張女士告訴記者,孩子的康復治療費用一年要十幾萬,信用卡都已透支,但她不想讓孩子的治療中斷,“詢問過多名專家,這段時間是最關鍵的治療期,再過幾年就沒辦法很好地治療。”
急等用錢愿擔違約責任
“3 月份我填了一次申請表,4 月份也填了一次,開發商回復說只能分期退款。”張女士說,去年年底她就向東方匯廣場的開發企業提出了退房申請,之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今年3 月,張女士又多次找到開業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協商。“我向他們(開發企業)說明了我的實際情況,他們一直回復說不能一次性退我首付款。”
在張女士提供給記者的一段錄音中,一名男子稱:“公司現在也有困難,可以申請退房,但房款只能分期退還。”張女士告訴記者,錄音中的男子是開發企業營銷中心的相關負責人。
張女士說,今年4 月中旬,開發企業派人找到了她,來人自稱是開發企業的法律顧問,告知她要承擔相關違約責任,“說因為我違約,要賠幾萬元。”對此,記者在張女士提供的購房合同中看到了相應條款。“貸款申請不下來,由我承擔責任。如果無法補齊余款,確實要承擔違約金。”張女士說,她愿意承擔違約責任,但她真的急等用錢,希望開發企業能一次性將房款退給她。
轄區相關部門答應協調
昨天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陪同張女士來到開發企業的辦公樓。在記者表明來意后,一名男子自稱是開發企業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公司負責人這會兒不在,你們說的事情我無法答復。”
隨后,記者電話聯系了此前和張女士多次見面溝通過的一位營銷經理。“她(張女士)確實提交了退房申請,我們這邊會有人員和她對接,公司法律顧問會聯系她。這個事情我不再負責了。”對于張女士所說的分期退款一事,該工作人員并未正面回應,之后稱自己不在營銷中心,便掛斷了電話。
昨天,記者就此事聯系了包河區煙墩街道平安建設部,張女士也把自己的情況和工作人員進行了說明。工作人員稱他們會聯系開發企業,對此事進行協調溝通。
只盼早日解決退款事宜
在張女士的出租房里,記者看到在墻壁上寫有“黎明將至”幾個字。張女士說,母親去世加上兒子患病,這些變故讓她猝不及防。她寫這幾個字,也是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因為孩子還小,她不得不堅強。
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每周周一到周五,她都要帶孩子在三家不同的康復機構之間奔波。
由于孩子太小,她要在康復機構內陪護,沒法去上班。“之所以報了三家康復機構,是因為每家機構訓練的東西都不一樣。”
“我現在擔心的不是違約,而是孩子的治療費沒有下落,畢竟能花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張女士說,眼下她只希望能盡快和開發企業溝通好,讓孩子有錢繼續治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魏鑫鑫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