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巢湖為什么要實行全域禁漁?時間為什么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年?全域禁漁之后,管理面臨哪些挑戰?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日前采訪了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及相關專家,對相關政策及人們關心的問題進行回答。
煙波浩渺的巢湖水面上不見了大大小小的捕魚船,只有貨船來回穿梭。
為什么要禁捕?
從2016 到2018 年,毛魚、銀魚、蝦等主要品種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一些魚類物種瀕臨滅絕。
2020 年1 月8 日,長臨河鎮平滸村,距離村落幾百米的地方,就是廣闊的巢湖水域,望著平靜的湖面和停靠在岸邊的漁船,漁民吳天禮心情復雜,這是他告別打漁生涯的第八天。
早在一個月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就發布了《2020 年巢湖禁漁通告》,根據通告規定,巢湖主體水域、灘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禁漁,禁漁期為2020年全年。
其實從2019 年開始,巢湖的禁漁被分成了兩部分,其中50 萬畝水域為巢湖漁業生態市級保護區,從當年1 月1 日起全年禁漁;保護區以外的水域依然實行季節性禁漁,禁漁期自2 月1 日至7 月31 日。而50 萬畝的巢湖漁業生態市級保護區約合330平方公里,接近巢湖水面的一半,主要位于巢湖東半湖。隨著相關文件的出臺,也就意味著,巢湖東半湖永久禁漁,西半湖暫定十年全域禁漁。
省巢湖管理局農林水產處范軍主任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巢湖就在全國五大淡水湖中最早實施封湖禁漁期制度。三十多年來,巢湖的季節性封湖禁捕和近年來的增殖放流,讓巢湖的漁業資源得以恢復。從當初最低年捕撈量三千噸,穩定在了兩萬噸左右。
但因為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的影響,巢湖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日趨惡劣,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數據統計,從2016 到2018 年,毛魚、銀魚、蝦、大魚等主要品種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一些魚類物種也瀕臨滅絕。“幾年前,我們還專門從洪澤湖引入大銀魚,才讓這一魚種得以在巢湖水域生存。”范軍說。
事實上隨著東半湖禁捕以及一系列舉措的推進,2019 年巢湖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東半湖達到了四類水,西半湖有六個月時間達到四類水,而在此之前,西半湖的湖水都是劣五類標準。”因此在看他來,作為長江水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生態修復對于改善長江的生態環境的確具有重要意義。
漁政執法船停靠在巢湖閘附近。
為什么是十年?
長江大型魚類性成熟一般需要4 年,禁捕10年,這些魚類得以有2~3個世代的繁衍,種群數量能夠顯著增加。
隨著全域禁漁的實施,從理論上來說,巢湖湖面將不再能夠看到漁船。范軍也表示,從今年1 月1 日開始,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也將不再受理漁民證件的審核,漁民漁船將交給拆船廠拆解,剩余登記在冊的八十多戶漁民也將退出捕撈。
1 月8 日,記者從巢湖閘附近登上了漁政巡邏船,與工作人員一同上湖巡游,下長江的船只都將從這里經過閘口。從閘口行駛到敞口湖域的過程中,除了有少量的貨運船只在湖面緩慢前行,湖面上已看不到一條漁船。
為實現巢湖水域漁業生態平衡和諧發展,去年,巢湖管理局漁政管理總站與相關部門聯手打擊非法捕撈水產品違法活動,查處非法捕撈案351 起,沒收非法涉漁船舶286 艘。
該局還在沿湖布設33 個視頻點位和8 個監控中心,建立“環湖視頻監控指揮中心”。依托科技手段及時打擊非法捕撈,為巢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軍告訴記者,像鰱、鳙魚是以浮游植物為食物的,雖然他們每年都增殖放流,作為生物去藍藻的一種手段,但過不了兩年,就被捕撈,這也是巢湖藍藻久久不能根治的原因之一。
范軍說,巢湖是長江水域的重要生態屏障,巢湖的生態問題,關系著長江水系的生態安全。所以,無論從生態修復方面,還是環境保護、藍藻治理方面,巢湖禁捕退捕工作都是勢在必行。
記者了解到,按照規劃,2020 年1月1 日0 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 年1月1 日0 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 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為什么是十年?三年、五年可以嗎?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水環境研究室主任盧文軒也給出了答案。他說,目前長江魚類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無魚”等級。恢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刻不容緩。禁十年,主要考慮到長江大型魚類性成熟一般需要4 年,禁捕10 年,這些魚類得以有2~3 個世代的繁衍,種群數量能夠顯著增加。
面臨哪些挑戰?
巢湖禁捕以后,魚類資源會更豐富,不少非法捕撈的行為增多了,“今年1月1日晚上就查處了五起。”
巢湖全域禁漁刻不容緩,對于漁民和漁政監管機構來說,兩者關系也正在發展著微妙的變化。
位于巢湖西半湖長臨河漁政監督管理站的謝虎站長告訴記者,對于幾乎所有行業來說,捕撈工具都是越先進越好,但是打魚除外。在多年的執法過程中,他們也注意到漁民的捕魚工具越來越先進和機械化。“速度太快了,對湖魚都不利,通常都是一開湖,沒過多久魚就幾乎被打撈一空。”
禁捕不是結束,而是巢湖生態全面修復的開始。在采訪過程中,也有漁政人員表達了擔憂。禁捕之后,還有漁民會再因為可觀的利益和相對不高的違法成本,重新再進行違法捕撈。
“確實有漁民一晚上通過非法捕撈上來的魚可以達到幾千元,抵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了。”
范軍表示,對于漁政部門來說,以后的工作的確會更辛苦。巢湖禁捕以后,魚類資源會更豐富,不少非法捕撈的行為增多了,這個查處難度增大了。“今年1 月1 日晚上就查處了五起。”他介紹,目前巢湖管理局漁政管理總站共有3 艘漁政船及10 艘快艇常年在湖面執法,打擊非法捕撈。今年以來,巢湖東半湖的執法船只和執法人員已經做到了24 小時值守。就拿2019 年巢湖東半湖禁捕之后來看,非法捕撈現象明顯增加,他們的工作重點也更加集中,就是全天候打擊在巢湖的非法捕撈船只。
一方面是禁捕,而另一方面漁民們則在擔心,十年的禁捕期會不會造成魚群的泛濫。中科院水生所過龍根博士對巢湖水質及水生物問題有著多年的研究,對此他認為,從總體范圍上來說,巢湖禁漁退捕是響應國家長江十年禁漁方針實施的。但今年1 月3 日,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林草局發布《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一些湖泊做到“一湖一策”。
“對于巢湖來說,漁業資源結構有其特殊性,比如說優勢魚類毛魚是一年生的,繁殖后死亡,未來是否對其有合理捕撈和調控,下一步我相信相關行政機關或者管理部門也會進行研究。”過龍根說。
會影響餐桌嗎?
省巢湖管理局農林水產處范軍主任表示,從宏觀上來看,巢湖禁捕對市民餐桌的影響非常有限。
熟悉菜籃子的人都知道“巢湖三白”——銀魚、白米蝦、白絲魚。巢湖從2012年開始,所有水產養殖全部退出,這些天然的水產也成為飯桌上的佳肴。市民們也在擔心,禁漁之后巢湖的特色是否也不復存在。
對此,省巢湖管理局農林水產處范軍主任給出了一組數據。2019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8年,全國水產品捕撈產量1466.60萬噸,而淡水捕撈量為將近兩百萬噸,巢湖的捕撈量是兩萬噸,只占淡水捕撈量的1%左右。“換句話說,宏觀上來看,巢湖禁捕對我們整個餐桌的影響非常有限。”在他看來,市民的眼光還是要放遠一點。巢湖這幾年環境變好了,比如說,旅游、生態農業,都可以作為巢湖的品牌和特色。
禁漁對漁民的長遠影響同樣受到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前臨江而富的漁民群體,卻陷入到“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十年禁漁”的規定不僅給長江中的魚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給在江面上“煎熬”的漁民帶來了“解脫”的機會。
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水環境研究室主任盧文軒表示,自己完全贊同這個看法。“天然水域魚類大多趨于枯竭,加之捕撈手段進步,捕撈量總體趨勢肯定是越捕越少、越捕越窮。如不及早上岸轉產轉業,總有網網無魚的那一天,對魚類資源的破壞也更大。”
中科院水生所過龍根博士也表示,由于捕撈強度的增加,導致長江漁業資源現在衰退非常嚴重,魚類可捕的資源量,包括一些經濟魚類的數量和產量都比較低。“所以這也是我們國家實施長江退捕的原因,禁漁也是為了漁業資源的更好恢復。”
丁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魏鑫鑫/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