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0月29日上午,合肥市廬江縣羅河鎮大包莊村,田間大部分水稻已經收割,還有部分位于高崗地段的水稻因干旱而干癟,被“遺棄”在田間。望著干癟的水稻,69歲的朱先成愁容滿面。這位兩鬢斑白、皮膚黝黑、從1988年開始以種田為生的農民,30多年來頭一回見到這么嚴重的旱情。
種田戶:
百余畝水稻絕收
收成下降超五成
“沒有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稻顆粒無收。”朱先成站在田間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雖然插秧時和往年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到了7、8月份的時候,天氣變得炎熱少雨了。看著田里的水稻因干旱長勢不佳,朱先成很著急,為了讓它們“喝飽”,他不得不將附近池塘的水不停地往田里抽,并暗暗祈禱降雨的到來。
但是,讓他失望的是,少雨干旱天氣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持續加重了;更令他無奈的是,離高崗地帶的稻田不遠處的池塘——附近唯一的水源也日漸干涸,“我是看著田地干裂的,縫隙可以塞進去大半個手掌。”
9月原本應是豐收時節,但朱先成卻沒有迎來往年那般好收成。他告訴記者,今年承包的500畝地,因為干旱,大約有130畝水稻絕收,另外還有部分水稻出現不同程度減產,原本預計今年能收70萬斤水稻,最終只有不到30萬斤的收成。
在朱先成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他取水灌溉的池塘——整個池塘底部已經出現大面積龜裂,剩余的一點水顏色渾濁,塘底表面遺留著些許蚌殼。村里的老人說,這樣的旱情他們也很少見。
羅河鎮:
農戶提前買保險
挽回一部分損失
記者從廬江縣水務局了解到,今年該縣發生了自1978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截至10月下旬,該縣有效降水僅為790毫米,比常年同期減少四成左右。其中羅河鎮降雨量與歷年年平均降雨量相比不足三分之二,導致該鎮出現農田龜裂、池塘見底、農田作物減產等情況。
針對農作物減產的情況,羅河鎮副鎮長劉學政說,在今年播種期,鎮政府大力宣傳、積極鼓勵種糧大戶和自種農戶購買農作物保險,防止出現洪澇或干旱等導致大面積減產的情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這也是最讓朱先成感到欣慰的地方,他購買的農作物保險將為他彌補一部分經濟損失。
記者了解到,羅河鎮政府召開了分管農水負責人、農技站站長、水利站站長、各村書記座談會,深入農田渠道一線實地查看渠道現狀,訪談沿渠種糧大戶和自種農戶,在聽取用水群眾對加強灌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用水計劃管理意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七橋水庫、羅昌河農業灌溉作用,“在確保人畜飲水沒問題的基礎上,力爭將農作物損失降到最低。”劉學政說。
據悉,廬江縣政府針對抗旱實際印發了《廬江縣抗旱預案》,采取應急措施,發揮舒廬干渠骨干動脈作用,及時啟動國營、集體抗旱站提水,架設果園山臨時泵站,全力組織開通桂七支渠向七橋水庫供水,支持各地抗旱設備,縣管水庫科學調度,合理蓄水、保水、節水、放水,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
杜剛 張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余康生 記者 鐘虹/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