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打開孩子綠色的接種本,看到自己一個個藍色的姓名簽章,就好像見證了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唐玲玲是合肥市蜀山區南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管護師,同時,她也是一個5歲寶寶的媽媽。不過,這位母親卻和別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兒子曾許下生日愿望,希望媽媽可以帶自己出去玩一天,讓堅強的唐玲玲聽后,也忍不住落下了淚水。
最忙的一天
為上百孩子接種疫苗
一轉眼,唐玲玲從事臨床護理已經10年時間了。在南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期間,她一直從事疫苗接種工作,同時承擔兒童保健系統維護、入學入托接種證查驗等工作。
唐玲玲說,相對于普通的門診,預防接種門診所面對的都是0~6歲的低齡孩子,工作更需細致。登記接種信息、接種疫苗,同時還要仔細觀看接種后半小時的反應,樣樣不能落下。最多的時候,門診一天能接待上百名的接種兒童,一天下來,除了吃午飯時間,唐玲玲很難有歇息的時候。即使到了下班的點,仍需核對耗苗庫存。
唐玲玲的心,時刻牽掛著社區里的適齡兒童,她對每名接種孩子的細微變化都格外敏感。即使不在接種的時候,她也常會詢問了解孩子接種時的感受,與家長溝通,及時調整之后自己注射時的服務方式。“我比較注重接種孩子家長給我的反饋,這樣能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需要什么。” 于是,體諒、理解與尊重就在這樣的一次交談中慢慢滲透。
因為接種完疫苗,會有發熱、皮疹等一些常見不良反應,一些家長不理解,常常情緒激動甚至漫罵。每當這時,唐玲玲會俯下身子,仔細聆聽他們的傾訴,耐心用專業知識進行解釋,并盡量將學術用語說得通俗易懂,“我也是名母親,能理解家長的情緒,站在他們的角度換位思考,什么委屈都沒有了。”
近年來,隨著合肥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在合肥工作和生活。唐玲玲所在的門診經常會有外籍人員前來接種,還有些是在國外出生的寶寶,家長拿著英文的接種證,來門診咨詢問疫苗接種銜接方案。為了能更好地服務這類人群,唐玲玲每周都會從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中抽出兩晚,去參加臨床雙語培訓。
“我多學一點,家長們就會少跑些路,少費些唇舌。”唐玲玲經常如此,為家長們設身處地地著想。
常缺席親子活動
護士媽媽心藏愧疚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醫則強,唐玲玲用自己的妙手仁心守衛著接種孩子的健康,但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轄區的孩子們身上時,自己的孩子卻只能交給老人照看。唐玲玲的兒子,已經上幼兒園,園內經常會舉辦一些家長會、運動會、春游等親子活動,不過,那里從未出現過她的身影。
有一年兒子過生日,許下的心愿,讓唐玲玲忍不住掉了眼淚。“他說,希望媽媽能陪自己出去玩一天。”唐玲玲聽后,內心十分愧疚。
這樣的愿望或許在旁人看來,十分簡單,唐玲玲卻不能時刻滿足孩子出去玩的心愿。“沒辦法,基層崗位就是這樣特殊,你不在別人就得頂上,尤其是我們接待的低齡孩子面對打針情緒特別敏感,需要我們特別用心,不光是體力上的,還包括心理上的,大家真的都特別辛苦。”唐玲玲說。
為了更好地宣傳疫苗預防接種知識,唐玲玲還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唐心咨詢(TANG-psy),在上面為家長們科普疫苗知識,分享育兒資訊,答復家長養育困擾,提高門診家長滿意度。默默的付出贏得了大家的認可,轄區許多家庭每次特意找她接種疫苗。曾有孩子對她說,“我覺得護士阿姨就像媽媽一樣,打針都變得不太痛了。”這些話也讓她倍感欣慰。
從業以來,唐玲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修了心理學雙學位,對于育齡婦女的產后抑郁,或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給予積極疏導。她還鼓勵自己所在的門診團隊開展醫德醫風、醫務禮儀和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并積極參與各項政府指令性工作及國家公共衛生項目,托幼機構體檢、居民健康檔建立、家庭醫生簽約、城市癌癥問卷篩查等。
劉亞萍 焦偉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