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合肥開啟寒冬模式。家住經開區芙蓉社區翠微南園的孫繼英老人,為了能多縫制幾個愛心棉墊送給需要的人,正廢寢忘食地忙碌著。看著堆得老高的一垛棉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是出自八十歲老人之手。
孫繼英奶奶和她做的棉墊。
九年前患上白內障
80 歲的孫繼英老人是一位老裁縫,手藝特別好。過去她喜歡做小孩棉鞋、棉褲、棉襖等拿出去賣,十分暢銷。孫繼英的老伴生前也是一位裁縫,平時孫繼英忙不過來的時候,老伴就幫忙一起做。每天,孫繼英和老伴一人提一包做好的東西去街頭,一天下來能賣幾十塊錢。
孫繼英的好手藝傳遍了鄰里。很多年前,大家經濟不是特別寬裕時,每逢過年,鄰居就會扯一點布,再把孫繼英請到家中,讓她給孩子們做身新衣服。
9 年前,孫繼英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幾乎失明。看不見東西對孫繼英的打擊很大,也給她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社區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后,主動幫她申請了免費白內障手術,并讓她享受到低保、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惠民政策。街坊鄰里也對孫繼英十分照顧。“社區和鄰里都挺關心我的,我在外面的時候,經常有人叫我慢著點,還主動攙著我走路。”
她重新蹬起縫紉機
經過白內障手術后,孫繼英重見光明。恢復了視力的她,一直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幫助他人。“我也沒什么別的能力,就一個裁縫手藝,希望能多幫到別人。”2016 年底,孫繼英的老伴去世,她獨自生活。閑不住的她重新做起針錢活,又蹬起了伴隨過她半個世紀的飛人牌縫紉機。
這幾年的冬天,孫繼英都會免費給社區殘疾或行動不便坐輪椅的人縫制棉墊,讓他們坐得舒服點。有時候她看到別的老人坐在光禿禿的凳子上比較冷,也會做一個棉墊送過去。孫繼英連續幾年堅持為鄰里免費縫制棉墊,因此被社區居民們親切地稱為“棉墊奶奶”。
大家都對孫繼英的棉墊贊不絕口,“現在還能看到這種縫制的棉墊,真難得!”最近合肥氣溫越來越低,孫繼英開始趕制棉墊,“聽天氣預報說,要下雪了,這幾天再多縫幾個墊子,送給需要的人。”說話的時候,孫繼英手中的針線活也沒停下。
一直堅持用純棉料
在老人房間里,床上堆滿了碎布和棉兜、棉被等手工制品。無論是外面的套布還是里面的填充物,孫繼英都堅持用純棉。孫繼英一針一線認真縫制,因此質量特別好。很多人慕名而來讓孫繼英給他們做棉墊、衣服等。“我三年前買了一個棉墊,天天用,到現在都沒有損壞。放進洗衣機洗也不會變形。”
盡管只是普通的棉墊,孫繼英也想方設法設計得美觀些,面子用不同碎布一塊塊拼接而成。“這些碎布是我從裁縫店里要來的,也有部分是別人免費送給我的。”老人笑稱。為了確保坐墊暖和、牢固,每一個線頭她都會修得漂漂亮亮。
除了棉墊,孫繼英還喜歡給小孩縫制用“百家布”做成的“百家衣”。舊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向眾鄰親友討取碎布,縫成一件“百家衣”給小孩穿上,寓意著能得百家之福,小孩少病少災,易長大成人。“我用的布都是別人做衣服剩的碎布,這樣湊一起做的衣服對小孩子特別好。”
因為衣服色彩繽紛,小孩子很是喜歡。由于衣服舒適耐穿,又有好的寓意,很多人大老遠開車過來請孫繼英給自家小孩做一套這樣的衣服。
希望有人傳承手藝
去年冬天,孫繼英做了40 多個棉墊,免費送給社區居民。看到哪家條件不好,又有小孩出生,她會做一些小孩棉兜、棉被送過去。孫繼英高興之余也有些擔心自己的手藝無人繼承。
很多年前,因擔心這個手藝失傳,孫繼英還招過學徒,“要是有人來學,我愿意把手藝都傳給他,慢慢教,教會為止。”但很可惜的是,因老人手藝太過復雜,需要把碎布一塊塊拼接起來,很是費神,幾乎沒人過來學習。
曾經有一次有人特意來找孫繼英想學這門手藝,孫繼英十分開心,當即耐心地指導。學了沒多久,那個人就放棄了。“她說學得好著急,用碎布太費神,坐久了還肩膀疼。”
受傷不忘繼續縫制
今年9月,孫繼英不小心把手腕摔骨折。老人很堅強,誰也沒告訴,自己去醫院看了,回來繼續做手工。
前幾天,社區的人看到她的手還腫著,勸她今年不要再做了,可老人不聽,“我左手摔了,右手還可以做。”以前,孫繼英兩三天就可以做一個棉墊,現在要三四天甚至更多時間。說到這里,她有點遺憾,“我今年可能做不了那么多,但做一點是一點。我現在享受國家補貼,生活不錯,能有多大力量就出多大力量,為社區的人提供一點便利。”
前段時間,孫繼英找到社區工作人員幫忙,“我那里做好一批棉墊和衣服,現在天冷了,有很多人需要。你們幫我把這些東西送給他們。”老人樸實的話語讓社區工作人員動容,“老人這么大年齡,還有這種精神,真的很難得,值得我們學習。”
孫繼珍 陳淑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韓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