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一輛輛造價不菲的共享單車如果發生違停、違法事情,會帶來多大的執法成本?對于這個問題,一名專門處置違法共享單車的城管隊員和一名交警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共享單車違法違停,政府部門目前只能查扣,如果算上巢湖、廬江,查處共享單車違法違停,帶來的財政負擔是驚人的。“光一個區,一年查扣共享單車的財政支出,就有近百萬元,支出是驚人的!”合肥市蜀山區城管部門一名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執法:
查處違停共享單車
只恨“分身乏術”
上周六清晨,大霧,合肥市蜀山區,協警張先生一早來到街頭站崗,他首先要瞄一眼路口有沒有共享單車,結果發現多輛共享車停在了機動車道上。
合肥玉蘭大道附近的一處共享單車“墳場”,工作人員正在將查扣的單車運到這里堆放。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從啟/攝
“違停的太多了,很影響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張先生嘆口氣說,一邊要維持交通秩序,一邊還要看共享單車是否正規停放,這樣非常的累,恨不得“一個人分八個人用”。所以,很多時候,對違停共享單車只能采取查扣的方法。“可是查扣違停的共享單車就需要拖車,還需要人工,將一輛共享車的查扣算下來,成本不低,有時候抵得上半輛共享車的價值了。”張先生說。
“別人看到的是,一輛輛共享單車被查扣后堆放在共享單車‘ 墳場’里。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其實,查扣共享單車是非常無奈的舉動。不查,共享單車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秩序。如果查了,其實是一個嚴重的財政負擔。”合肥市蜀山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目前蜀山區共享單車和電單車總數達17萬輛之多,哈羅單車、哈羅電單車、青桔單車、街兔電單車、ofo 單車、摩拜單車、享騎電單車、叮當電單車企業目前未向市場繼續投放單車或電單車。
17 萬輛共享車是個很驚人的數字,針對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的管理,蜀山區城管委面臨著大量人員、經費的投入。每月管理違規共享單車的拖車費、場地費、人工費合計約93120 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下來蜀山區在這方面的財政支出就會超過100萬元。
聲音:
維保形同虛設
成本“轉”給政府
“一輛共享單車造價不菲,被查扣之后,共享單車企業應該積極配合城管部門,把共享單車領回來繼續用才對。為啥這些企業會任共享單車停在‘墳場’里不動呢?”經常關心共享單車問題的市民李先生說。
針對這個疑問,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交警、城管等執法部門查扣共享單車之后,發現共享單車企業并非積極整改,領回被查扣的共享單車,而是采取了資本擴張的道路。很多企業利用共享單車投入的量,來彌補被查扣的部分。
據了解,許多共享單車查扣了之后,企業從來沒有領回去過。而且,有些共享企業破產了之后,就把共享單車一扔了事。這些共享單車,風吹雨打,很快就破損了,極大影響了市容市貌。
在采訪中,多家共享單車企業表示,他們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維保部門,而且有專門的共享車維保場地,所以能有效解決破損共享單車的問題。可是上周四,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合肥市政務區金寨路與休寧路交口,發現在休寧路的南側,停著一排共享單車。這些單車被一根生銹的鐵鎖串在一起,有的坐墊高高地掀起來,顯示車子不能騎行,有的已經銹跡斑斑,連輪胎都沒有了。
沿著休寧路,記者繼續往西走,沒走幾步,又一排共享單車映入眼簾,這些共享單車同樣銹跡斑斑,破損不堪。“這些不能騎行的共享單車沒有進企業所說的維保場地,反而就把路邊當存放場了。”一位執法城管隊員說,他們曾要求這些共享單車所屬的企業,趕緊領回這些破損車輛,放到專門的維保場地里進行維修,可是沒有多大效果。在記者采訪中,蜀山區城管局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共享單車企業承諾的運維保障并沒有發揮切實作用,各家共享單車企業的單車投放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路面運維形同虛設,滿足不了現階段的日常管理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共享車企業維保場地的缺失,以及維保人員的緊缺,無形中把管理的成本轉移到了政府身上。
無奈:
臨時場地緊張
政府返還共享單車
在記者追蹤合肥清溪路共享單車“墳場”過程中,蜀山區城管委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因為工業建設的需要,清溪路共享單車臨時場地的確已經不再使用。當時,被查扣的共享單車企業均寫保證書,承諾積極配合蜀山區城管委的單車路面秩序管理。
在各個企業寫下承諾書的情況下,蜀山區城管委大致退還了約18000 輛共享單車,這個退還的規模數量是很龐大的。在各個企業領回共享單車之后,他們均承諾加大運維保障力度,切實配合蜀山區城管委針對共享單車路面秩序的管理。
合肥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廬陽區共享單車臨時場地也存放過大量被查扣的共享單車。當時,城管部門就表示過,只要共享單車企業整改到位,就可以領回共享車。于是,在共享單車企業寫下保證書的情況下,曾經發還過數千輛的共享單車。可是,讓城管部門很無奈的是,很多共享單車發還了之后,不久就因為違法違停而再次被查扣,再次增加了一筆政府的財政支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向凱 趙明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