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推動鄉村振興,打造生活高地。7 月 11 日上午,許春樵、蘇北、常河、馬麗春等知名作家及文化學者走進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就鄉村文化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創新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并與新安晚報及大圩鎮的領導共同啟動“我心中的大圩”有獎征文活動。
說起大圩,不得不說大圩的葡萄。一年一度的大圩葡萄旅游文化節,已成為許多市民和游客的夏日期待。大圩葡萄旅游文化節,將鄉村旅游開發和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不僅滋潤了人們的味蕾,也滿足了人們回歸田園的情感需求。
近年來,面對鄉村旅游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大圩不斷升級景區基礎設施,為鄉村旅游和鄉村文化注入新的內涵。據大圩鎮黨委書記錢炳介紹,從2013年開始,大圩人走上了“二次創業”的征程,將“都市田園”打造成具有國際品質的“生活高地”,以舉辦“生態大圩國際馬拉松文化節”等體育賽事為抓手,將鄉村旅游與體育、文化相結合,為大圩發展注入動力。未來,大圩還將打造藝術家村、金融家村、科學家村,并形成一系列的產業鏈條,真正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高地。
安徽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許春樵對“生活高地”的提法贊不絕口。許春樵說,“生活高地”體現了大圩的眼界,不僅要有美麗的風光、舒適的環境,更要有深入骨髓的文化和氣質。
在參觀了華影藝術館、簡閱書吧后,大圩的變化讓著名散文家、學者蘇北吃驚不已,“竟然還有沈鵬這樣重量級的書法家在這里舉辦展覽”。蘇北建議大圩要多舉辦這樣的展覽,并且還要傳播出去。
江淮時報副總編、知名學者常河是大圩的常客。他說,大圩的知名度在合肥幾乎家喻戶曉,“二次創業”恰逢其時正是時候,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要有精品意識和精致概念,讓人們能邂逅一個不可復制的鄉村。
大圩鎮,東臨合肥母親河南淝河,南接八百里浩瀚巢湖,古有“合肥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長期以來,大圩人在圩田耕作之余,通過打夯歌、搖花船、舞龍獅、賽龍舟、唱廬劇等民間文化藝術,傾訴著自己的歷史與故事。新安晚報“徽派”文化總監、著名作家馬麗春于是建議建設一個小型的博物館,保留當地原生態的東西,特別是獨有的圩田文化。華影書畫院副院長、書法家曹福聰也建議建設一個圩田文化的體驗區,讓游客不僅可以看,還能施展手腳。
為了深入挖掘、傳承大圩的“鄉村文化”,給大圩的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動力,包河區大圩鎮聯手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特別啟動“我心中的大圩”有獎征文活動,誠邀廣大讀者、文學愛好者、作家學者以及大圩居民,通過親身經歷,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深邃的洞察力,來書寫大圩故事、民俗鄉情、鄉村記憶、田園變遷。
征文請發送電子郵件至:fclxawb@126.com。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方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