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凌晨我就聽到樓下傳來異常的聲響,早上出門就看到樓前一段路面發生了下沉。”居民周女士說。昨天一早,位于肥西縣上派鎮站前路上的盛世瓏門小區里“炸”開了鍋,多位居民發現小區1號樓前十幾米長的路面發生下沉,隨著路面下沉,不少水從地下涌出。昨天上午10點多,下沉的路面發生塌陷,現場出現一個深度達6米多的大坑。
記者下午趕到現場,發生塌陷的現場
挖掘機在清理坑內的污物
講述:樓前路面發生下沉
“出現下沉的路面是小區的主干道,而且緊挨著小區1號樓,看到這種情況,大家都很擔心。”居民張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就住在盛世瓏門小區1號樓,因為住的樓層比較低,他在凌晨也聽到了樓下傳來的異常聲響。凌晨5點多的時候,能聽到樓下有人在議論,他便到樓下查看,發現樓前有一段路面發生了下沉。
“出現下沉的路面有十多米長,而且不斷有水冒出。”另一位居民劉先生告訴記者。
“我們也是頭一次在小區里看到這樣的情況,起初懷疑是埋在路面下的水管發生破裂,之后物業人員和小區建設單位人員都趕到了現場。”一位小區保安告訴記者。
現場:路面塌陷形成大坑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物業人員和小區建設單位人員趕到現場后,在下沉路面的周圍設置了一些障礙物,保安提醒居民和車輛不要經過此處。
昨天上午10點多,下沉路面發生塌陷,大半幅路面都凹陷進去,現場形成一個有積水的大坑。
“塌陷形成的大坑看著怪嚇人的,好端端的路面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居民劉先生對記者說,在發生塌陷后,大坑里還散發出一股臭味。居民都擔心,這會不會對居民樓產生影響?
影響:小區陸續停水停氣
“我們家在凌晨停水了,到現在都沒來水,燃氣也停掉了。”家住小區1號樓3樓的李女士稱,小區里總共有6棟住宅樓,發現家中停水后,她到其他住戶家詢問情況,發現其他居民樓也停了水。
“這么熱的天,家中沒水、沒氣,沒法做飯、燒水和洗澡等,正常生活都受到影響。”李女士對記者說。
“塌陷的路面下方埋有供水管道和燃氣管道,在發生塌陷后,供水和燃氣的搶修人員也都趕到現場。”昨天,小區建設單位的一名男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塌陷發生后,多個部門的搶修人員陸續趕到現場。
搶修:塌方面積數十平米
昨天下午1點多,記者在盛世瓏門小區1號樓前,看到一輛罐車慢慢開到塌陷形成的大坑旁,之后幾名工人現場架設水管和水泵,對大坑內的積水進行抽取,而小區路面上還停著供水和燃氣部門搶修車輛。
記者看到,大坑緊挨著居民樓,周邊已拉起了黃色的警示線,坑內不僅有碎裂的水泥塊,還有多根已破裂的管道,搶修人員已進入坑內進行搶修,一輛挖掘機也已開到現場。
“現在我們在進行抽水作業,據現場初步勘查,塌陷形成的大坑有幾十平方米,而且最深處有6米多深。”現場,小區建設單位的一名人員對記者說,在將坑內的積水抽完后,挖掘機會開入坑內,并對坑內的水泥塊進行清理。
回應:兩只化糞池罐受損
“塌陷的路面下埋有化糞池罐,而且是兩只,同時埋有供水和燃氣管道,在這之前,這里從沒出現過問題。”小區建設單位一名男子向記者介紹,化糞池的罐子是玻璃鋼材質的,而且上面鋪有混凝土,現在兩只罐子都已嚴重受損,這可能導致了塌陷的發生,“每只罐子的價格都超過6萬元,現在罐體受損的原因還需要調查,不排除其他管道漏水造成罐體受損的可能。”
對于塌陷的大坑是否會對小區1號樓產生影響,這名男子稱,因為大坑的位置挨著的是1號樓的地下室,塌陷的地方是居民樓旁 “我們的施工人員已連續搶修了多個小時,有人連飯都沒有吃,爭取把對居民的影響盡可能減小。”小區建設單位的一名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將連夜進行搶修工作,同時新的化糞池罐也將很快運到,“挖掘機將坑內進行清理后,會埋入新的罐子,然后進行供水和燃氣搶修工作,在這之后就可以修復路面了。”
應急:送水車進小區送水
昨天下午5點,記者在小區內采訪時發現,有不少居民拎著水桶準備到附近的菜市場去接水,“這么熱的天,家里沒水,飯都沒法做,現在還不知道什么時間能恢復供水。”家住小區1號樓的居民劉女士對記者說。
“針對小區停水的狀況,我們已安排了一輛送水車,為居民們送水。”昨天肥西供水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昨天下 昨天下午5點40分左右,盛世瓏門小區2至6號樓已恢復了供水,但1號樓仍處于停水狀態,“1號樓恢復供水會影響到現場的搶修工作,而且這段供水管道重新鋪設有一定難度,搶修時間會長點。”
進展:預計今天搶修結束
“這個小區總共有700多戶,現在都處于停氣狀態,我們也與小區建設單位進行了聯系。這邊化糞池罐體安裝結束,我們就可以進行修復燃氣管道的工作。”現場一名負責燃氣管道搶修的人員對記者說,直徑16厘米的燃氣管道在塌陷中受損,“小區建設單位回復我們在6月18日上午可以完成化糞池罐體埋設,那在中午前就能完成新的管道鋪設。”
“不出意外的話,現場搶修工作會在6月18日完成,同時也會對塌陷的路面進行重新修復。”現場一名建設單位人員說。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 魏鑫鑫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