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翁望(1910-1993),字安國,安徽桐城人,麻溪姚氏第二十一世孫。他先后在安徽省文 獻委員會、皖南人民文物館、安徽省博物館工作,文博副研究館員,安徽省著名書畫鑒定專家。 對于姚翁望先生的生平,可總結為“桐城派文化世家走出的文博學者”。
文化世家
據桐城麻溪姚氏家譜記載:元代至元年間,姚氏先祖來安慶為官,悅桐城山水,而遷居于此。此后,姚氏家族在桐城麻溪河邊繁衍生息,世稱“麻溪姚氏”。麻溪姚氏耕讀傳家,經過六百年、二十代人的努力,這個家族成為顯赫的科舉望族、文學世家。據統計,明清兩代,麻溪姚氏共培養出了21位進士、35位舉人,這個數字著實了不起,很多地方全縣幾百年都未出過這么多進士。
1953年國慶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蕪湖分處國畫展覽工作同志合影(前排右一為姚翁望先生,前排左二為館長李則綱先生)。
眾所周知,桐城文章甲天下,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而在桐城文派譜系中,麻溪姚氏是最重要的家族,是《桐城文學淵源考》中收錄桐城派作家最多的一個家族,包括姚范、姚鼐、姚景衡、姚柬之、姚元之、姚瑩、姚濬昌、姚永樸、姚永概等14人,六代傳承,堪稱桐城文學世家。
姚翁望就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概之子,而他的祖父是姚濬昌,曾祖父是著名的抗英保臺名臣姚瑩。姚翁望出生于清宣統二年農歷七月十三(1910年8月17日),當時其父姚永概已45歲。姚永概在《慎宜軒日記》中曾記錄得子后的心情:“焚香于廟及裴仙、灶神。追念先君望之久矣,今幸得償,乃不及見,為之愴然。”可知,姚濬昌一直希望姚永概有一子嗣,當姚永概四十五歲終得一子時,其父已不在世,所以取名“翁望”,意為“先翁之望”。
姚翁望出生在桐城,不久其父姚永概受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幼年時期,姚翁望在京城讀書。在舊學與新學共同影響下,他既承繼了桐城古文之家學,詩詞、古文信手拈來;又接受了西方哲學、美學等思想的熏陶,這為其后來成為新式學人打下了良好基礎。在諸多學科中,姚翁望最喜愛美術,后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劉海粟、黃賓虹等大師。在校期間,繪畫與詩文兼優,1935年以國畫系山水組第二名的成績畢業。
顛沛流離
姚翁望從上海美專畢業后,回到家鄉桐城。兩年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領著全家五口人逃到桐城、潛山交界地帶的山區,后在黃家鋪開小店,勉強維系一家人的生計。
抗戰勝利前夕,姚翁望返回桐城縣城,清理在戰爭中毀壞的房屋,經過修補,一家人重新遷回桐城祖宅居住。此后,姚翁望就職于桐城縣三育中學和孟俠小學,擔任語文教師、美術教師,其間創作古代圣賢和名人畫像十余幅,頗受師生們的贊譽。
方守敦贈姚翁望行書七言聯,現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抗戰勝利后不久,姚翁望受同鄉李則綱之邀,前往合肥,入職安徽省文獻委員會,擔任地方文獻編寫工作。并在《安徽文獻》期刊上,先后發表《桐城文物考序目》(1946 年)、《桐城書畫家略錄》(1948 年)、《讀浮山志擬議》(1948年)等。
在安徽省文獻委員會工作期間,姚翁望寫成《桐城文物考》一書。如今,該書手稿收藏在其后人家中,筆者曾有幸得見。手稿是用當時安徽省文獻委員會的紅格稿紙謄寫,每頁紙的左側都有“安徽省文獻委員會稿紙”字樣。全書約四十萬字,內分十卷:卷一至卷四為“書籍”,介紹先賢著述、孤稿流傳、評點校勘;卷五為“金石”,包括碑記印章、先賢手澤、珍藏拓片;卷六為“書畫”,介紹先賢墨跡、翰墨淵源、珍藏名跡;卷七至卷八為名人傳略;卷九至卷十為“附考”,包括名勝考、園林考、風俗考、藏書考、藏版考、無著述作家考、現代作家考。內容相當豐富,保留了不少罕見文獻史料,是研究桐城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化私為公
1948 年下半年,安徽省文獻委員會遷到蕪湖,1949 年 5 月蕪湖解放。1950 年 8 月,皖南行署決定在原安徽省文獻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皖南人民文物館。
不久,姚翁望參加了皖南人民文物館的文物征集工作。他與同事劉序功等一起赴皖南的宣城、績溪、歙縣、休寧、屯溪、黟縣、祁門等地征集文獻、文物。姚翁望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其時棘手的問題是:一般工農干部尚不理解文物資料的重要性。又因過左思潮的影響,認為這些文物,全是封建殘余。有些地方出現破壞、燒毀圖書文物的嚴重情況。”于是,姚翁望與同事們趕赴各地,宣傳國家對文物的政策,征集、搶救了大批文物。他們逐縣接收清理,打包裝箱,在兩三年的時間里,運回圖書約二十萬冊、其他各類文物十余萬件。
1952 年,皖南、皖北行署撤銷,合并為安徽省。次年,皖南人民文物館、皖北文物管理會、皖南科學館、皖北科學館合并成立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不久,皖南人民文物館的文物全部運至合肥,姚翁望先生當年從宣城、徽州搶救征集的那批文物成為安徽省博物館的重要收藏,其中一部分圖書還于1977年撥交給安徽省圖書館,成為該館的重要藏品。
1956年,安徽省博物館展陳大樓竣工,成為當時國內省級博物館中的標桿,業內稱作“四大樣板館”之一。姚翁望最初在社建部工作,并開展民俗文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物、文獻的征集,為完善安徽省博物館初期的藏品體系做出過重要貢獻。
更值得一提的是,姚翁望出身于文化世家,家中收藏的先輩墨跡及友朋投贈的書畫作品皆極為珍貴。在入職安徽省博物館后,姚翁望主動將家中舊藏書畫、文物捐獻出來,其中包括《桐城姚石甫先生揚州談藝圖卷》《姚石甫先生師友書札冊》《桐城姚氏舊藏清季名人書札冊》《林紓浮山聽泉圖卷》等,均被鑒定為一、二級文物。姚翁望先生這種化私為公的舉動,體現了新中國文博工作者的胸襟與風范。
人文情懷
1957年,安徽省博物館開展第一次文物、圖書清點整理工作。因為姚翁望對文物藏品最為了解,館領導將他調入書畫庫工作,整理、鑒定、保管館藏書畫。
由于館藏書畫數量巨大,而且當年從各地搶救打包運回時間倉促,所以整理工作相當繁重。姚翁望花了十年時間,對館藏書畫進行了分類排架,登記造冊,填寫藏品卡、人名卡,標注存放位置,并將2000余件破損或霉污嚴重的書畫,分批交由館內專業修復人員進行裝裱。最終使館藏書畫得到妥善保管,并摸索出一套便捷的藏品管理方法。
在此期間,安徽省博物館常邀請北京、上海等地的書畫專家如劉九庵、張珩、唐云等鑒定館藏書畫。姚翁望參與了每次的書畫鑒定工作,在學習和聽取各位專家意見的同時,他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綜合各家觀點的基礎上,安徽館藏書畫的鑒定、研究工作得以不斷深入。
最終,經過十余年的積累與努力,姚翁望撰寫出了他的代表作《安徽畫家匯編》。全書共二十余萬字,于1979年由安徽省博物館內部刊印,書內扉頁有賴少其題寫的書名。筆者曾在舊書網上購得此書,該書不同于既往的畫家傳記,它的學術價值在于撰者經眼過數萬件館藏書畫,再結合文獻資料,積三十年之功編撰而成。所以,姚翁望在此書簡介中說:“畫家傳記,自唐宋以來,汗牛充棟,但皆各據少數資料,或傳聞偶見,相互抄襲,其散漏失實,謬誤異同,廣泛存在。”而他的《安徽畫家匯編》“多據地方文獻資料和收藏實物,因而于歷來傳記,多所糾正補遺。”他還希望“倘各省就地取材,分工整理,匯為全國畫傳巨篇,則畫史有征,可期于來日。”由此可見姚翁望先生的學術視野與學人情懷。
□劉東
編輯 吳華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