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場大雨……
2024年的第一場《大雨》,如果不是有個片子《養蜂人》安排了媒體看片,我2024年應該會堅持到12號才走進電影院。怎么說呢,這第一場《大雨》在情緒上略顯失控,有點滂沱?有點瓢潑?有點傾盆?那個悲傷基調的確定是非常早的,從開始的畫面到配樂,再到故事走向。
當然,還有6天1000萬的票房。
因為不思凡有一部《大護法》,那已經不能用劍走偏鋒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天地任我行,略顯逍遙游。這個“不思凡”那回走的確實是不考慮任何風險任何危險的道路,小眾是小眾了點,腔調起來了。《大雨》的畫風,人物造型,還是靈的,在那根動畫金線的水準之上。
但是想說的東西是不是太多了,有時候甚至覺得,《大雨》之所以會明顯不如《大護法》,就是因為,雖然導演還在保持著對故事的思辨,保持著冷峻甚至有點暗黑的氣質底色,但是他顯然對于《大護法》的市場命運是不滿的。你可以揣測導演有點賭氣,他心里想著是不是要通俗點,要更煽情一點,要充分調動起來你的情緒。
所以在整體還比較鏗鏘的對白之外,后程是發力的,樂起了,《一個人的遠方》和《給不被愛的孩子和我》,這是非常明確的情緒引導,但是咱們要想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繁花》會讓《偷心》和《再回首》變成神曲,是劇情帶動人,就像是戲帶動演員,而不是反過來喧賓奪主給你架上去拼命刷油,灑孜然辣椒。
我隱隱約約覺得,高端的設想,想說的可能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底層的邏輯,是學會告別。所以很難怪大家把《大雨》和《深海》放在一起比較,一個難以忘卻的母女的悲切入深海,一個終究要去面對的父子的大雨里的告別。其實,《深海》更堅決一點,我都覺得《大雨》有一點點垮塌,不知道算不算妥協。
親密關系尤其是親子關系,挺討巧的,最后的呈現,有點沒架住,不是說沒有輸出,是沒有持續的穩定的輸出,哪兒哪兒都覺得有點單薄。穩定輸出是非常要緊的,哪怕是一部動畫。你看國產動畫賣得最好的前10名,有4部《熊出沒》,分別是18年19年22年和23年的春節檔,定位準確,穩定輸出,另外六部分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里》《姜子牙》《功夫熊貓3》《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和《深海》。
《大雨》被拿來和《深海》比,很像《大魚海棠》被拿來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比,其實《深海》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說的都是非常小的事情,在這方面,《大雨》和《大魚海棠》一樣,構建時的野心有點大,就會顯得有點概念化和口號感。
你想想開篇游鴻明那首《戀上一個人》,第二句為什么特別好:
——世界縮為屋檐。(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