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讓我評價諾蘭的電影,智商余額不足。
今天萬達影城聯合IMAX在合肥舉行了《奧本海默》特別觀影活動,正經說,我這是三刷《奧本海默》了,雖然有點不好意思說,但是我確實看過瓊的衣服沒有被P上去的版本,只不過那個版本的字幕可能是機器翻譯的,Doctor Oppenheimer一會翻譯成奧本海默博士,一會翻譯成奧本海默醫生。好像暗示奧本海默是個天才,也是個病友。當然看盜版和不打碼這點破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現在的招牌是“傳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口碑巨制《奧本海默》正在熱映”,憑借非線性敘事和時空游戲,諾蘭導演就成了傳奇,雖然客觀說,因為過于強烈和濃郁的個人風格,以及略顯偏商業的故事類型,其實諾蘭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基本沒什么斬獲,即便是《奧本海默》也一樣被不喜歡的人diss配樂和《敦刻爾克》一樣喧賓奪主,但《奧本海默》在豆瓣斬的評分確實從8.6到8.7到8.8直到現在定格在8.9分的高分,一部歷史傳記電影,基本封神了。
老實講,今年暑期檔真心是佳作不斷,而我覺得尤為感人的是,今年暑期檔基本沒有3D電影,但不是因為我是個近視眼,覺得沒有多卡一副眼鏡而顯得特別友好,因為老實講這些年的3D基本都是噱頭,是醬香拿鐵,多多少少背離了咖啡的本質,當然說這話的時候你得端一杯加濃美式,去冰去奶去糖。但是更大更清晰的屏幕、更艷麗的色彩和更震撼的音效,是正經事。偌大影廳的影廳和全神貫注的觀眾,有一段時間,我不允許自己錯過IMAX影廳的片頭倒計時,“是觀看一部電影,還是置身其中”,我覺得這個片頭的3D效果超越了所有具體的3D電影,而大大大大大大大,可能是流媒體時代,電影院最根本的價值。
別不信,諾蘭用IMAX攝影機拍了6部膠片電影,怎么說呢,侯孝賢和王家衛對膠片也有點癡迷,不過諾蘭用了更大的機器。說起來是玄學,李安追求120幀讓你看到威爾史密斯的青春期痘痕,諾蘭用IMAX膠片讓你看到更大的畫幅。
想想十幾年前,合肥沒有一家IMAX影廳讓你去看《阿凡達》,很多影院還沒蓋好就開始說自己有3D眼鏡,2009年被稱為3D電影元年,現在2023年,我個人覺得,依然可以說它是元年。但是這些年,擎天柱、哥斯拉、環太平洋的機甲、金剛乃至流浪的地球和巨石強森,都已經可以在IMAX廳里頂天立地了。就說《奧本海默》開場和結尾,基里安·墨菲的大臉特寫,那是真大,對得起“普羅米修斯”的名頭,IMAX銀幕功不可沒。連我們辦公室的姐姐都感嘆,看完IMAX版《奧本海默》,尤其是跺地板的聲音,讓自己的腦瓜子至今還嗡嗡的像喝了兩杯醬香拿鐵。
我確實不知道怎么評價諾蘭的電影,我看了三遍也才大概弄明白,黑白交替的講述里,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到底見了幾次,過于密集的對話信息和海量的人物,我看了三遍才弄清楚時代背景和人物關系,哪個人和楊振寧、李政道以及吳健雄是有關系的。就這,我還下單了《奧本海默》電影的原著,那本拿了普利策獎的傳記。為什么說諾蘭牛,因為回頭想想,上個世紀,除了原子彈、量子理論,好像也就心理學成為顯學值得說道說道,反正這些年能成為我一個成年人夢魘的影像,只有:奧斯維辛、切爾諾貝利和《咒怨》。要不電影上映的時候,福島核電站也不會如此醒目地成為電影的側面描寫。
換句話說,拍《奧本海默》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而《奧本海默》的故事又講得那么扎實,看著很簡單,看著又很復雜;看著很主流,看著又很非主流。就像馬特達蒙在電影里說,優秀這個詞對于曼哈頓計劃的參與者來說,并不算特別的褒獎之詞。關于傳記電影,偉大的表演是什么樣的,我確實也說不清,譬如丹尼爾·戴·劉易斯的《我的左腳》和《林肯》,譬如本金斯基的《甘地傳》,譬如拉米·馬雷克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尤其是同為天才大腦系列的譬如:拉塞爾克勞的《美麗心靈》、雷德梅恩的《萬物理論》和康伯巴奇的《模仿游戲》,基里安·墨菲的表現我覺得,也許不如前兩者,但是比圖靈的故事不差。一個奧斯卡影帝提名是肯定的,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個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濃度,對于奧斯卡影帝來說,其實足夠了。
相信鐵娘子和丘吉爾,也會同意。其實我最主要是想推薦大家看一遍IMAX版《奧本海默》,貴10塊錢,但可能確實會影響你對一部電影的基本評價,以及基里安·墨菲居然演過《冥王星早餐》,雷德梅恩的《丹麥女孩》看過吧,難怪諾蘭看出來小伙子是影帝的胚子,其實,基里安·墨菲之前已經演了5部諾蘭導演的電影。(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