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習俗。花朝節里官民同樂,既有傳統內容,又不斷玩出新花樣。
首先,這個節日因花而生,賞花自然是首要的活動。節日來臨,士女爭相出郊,漫山遍野,逐花而游。其間有人賦詩,有人撲蝶。蘇州一帶干脆將花朝節稱為“撲蝶會”。歷代留下的花朝節探春賞花詩文,蔚為大觀,今人或謂之“花朝文學”。言者紛紛,待后詳敘。
其次,民以食為天,節日離不開美食。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有其象征性的美食。元宵節,大家吃湯圓;端午節,大江南北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喝黃酒;春節,就更不用說了。花朝節里,人們采鮮花,做花糕,可謂秀色可餐。這個習俗的形成,多半認為和武則天有關。在花朝節那天,武則天令宮女們采花,和米搗碎蒸糕,以賜群臣。此舉上行下效,民間也做起花糕來?;ò昱c米面雜糅,兼具鮮花和谷物的香味。如今,山東菏澤有牡丹花糕、昆明有玫瑰花糕,品類相似,只是時令不同而已。
當然,花朝節不僅是女性的節日。美食當前,又有美女,男人自然會喝酒,于是乎便有了“百花酒”。清朝人郭麐《菩薩蠻花?朝飲袁湘湄秋水池堂》說:“去年春在否,今日花朝酒?!毙旆e《寄張景修》有“吳市花朝酒,松江月夜船”。類似文獻,俯拾即是。
其三是摘野菜,古人稱“挑菜”。古人挑菜,最初是出于食物的貧乏。伴隨喜慶的挑菜,則成為一種娛樂。漸漸的,成為一種習俗。宋朝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宮廷舉辦挑菜御宴的記載,時間是二月二日。御宴上,有專門制作的紅綠花斛,紅絲線系著寫有菜名的小長條綢帛,顏色有紅有黑,內盛各種時鮮野菜。宴樂響起,皇親國戚依次入席,各就各位。上菜也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紅菜名出現,受賞;黑菜名出現,受罰。嬪妃皇子等有賞無罰。賞則玉杯金器,罰則歌舞吟詩,或喝冷水、吃生姜,以資戲笑。
宮中有此一幕,達官顯宦家很快便有此風,繼而民間也便出現花朝節的“野菜宴”了,以至有的地方稱花朝節為“挑菜節”。
當然,官府對花朝節的提倡,還出于“勸農”的目的。前文提到宋朝廷規定地方官在花朝節出郊勸農,即是從法規的層面賦予地方官職責。宋朝的地方官,兼勸農使,不僅出郊勸農,還要現場宣讀自己撰寫的勸農文。到明朝,地方官奉旨每月勸農,花朝節更不例外。時人管訥《吳農四時歌》云:“家有田廬泖水東,門前九朵翠芙蓉。鄰翁報我田官至,明日花朝候勸農?!贝颂帯按滠饺亍北砻魈锕伲▌褶r使)是在秋天來的??杉幢阍谇锾?,田官的出現還讓人想起“花朝”勸農之事,可見,田官勸農風氣之盛。
因為勸農,便讓關心農事的官民想到年成,于是出現花朝節上的農事占卜。明朝出現的《陶朱公致富奇書》說:“(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果熟。”清人汪灝《廣群芳譜》記載:“(二月)十五日為勸農日,晴主年豐。又為花朝,晴則百果熟。”花朝日當天的天氣,成為預示當年莊稼(包括百果)豐歉的征兆標志。
以上所說花朝節習俗,全國各地幾乎是相同的。不同地區,存在少數不同的習俗,如蘇州祭祀花神、上海燃燈禮佛、皖浙一帶談婚論嫁等,顯示出更接地氣的節日生命力。
大皖新聞記者 豐吉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