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花朝節,別名“花神節”、“百卉生日”,是中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民俗傳統式節日。花朝節的日期因地而異,至宋之后,始漸改成二月十二日舉辦,其與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各自稱為“花朝”與“月夕”。記者從安徽博物院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普及花朝節這一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安徽博物院擬于2023年4月1日-2日舉辦花朝節活動,推進當今社會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共鳴。
被歷史“遺忘”的節日
在網上被忽略的中國傳統節日調查里,“花朝節”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個。歷史上的花朝節這天,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多種多樣的慶賀活動。此時春意盎然,百卉或含苞或綻放美不勝收;到了夜晚,燈火闌珊與紅花綠葉交相輝映。三五知己穿行花叢,賞花游春;文人雅士即景生情,作詩繪畫。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花朝節風俗不盡相同,但踏春觀花是花朝節最原始最基本的風俗,除此之外還有撲蝶和賞紅。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花朝》一詩云:“妒花風雨怕難銷,偶逐晴光撲蝶遙。一半春隨殘夜醉,卻言明日是花朝。”賞紅是指把彩綢與彩紙剪做成花幡掛在樹上,慶祝花王生日,祭祀花神。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強音,記者從安徽博物院了解到,4月1日-2日,安徽首次花朝節活動將在安徽博物院新館東廣場舉行。
安徽博物院院長雷修佛表示,中國是花的國度。花朝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以前“花神節”期間,人們會去花神廟燒香祈福,保佑草木繁盛,莊稼長勢旺盛。“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傳統節日習俗逐漸淡忘。安徽博物院此次舉辦花朝節活動,是期待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為它不僅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也象征著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所以我們應該將這份美好傳遞下去,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滿“院”春色關不住
據了解,安徽首個花朝節活動內容包括12個花卉主題館藏文物打卡、全天的集市和游戲打卡、桃樹祈福,2號晚上還將有盛大的花神選拔。可謂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歷史上眾多詩人都為花朝節留下了詩詞佳句,譬如清代蔡云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此次花朝節期間,每晚都將點亮古詩燈,讓詩詞的魅力與百花共綻放,讓傳統文化的芬芳與都市生活相融合。屆時,春色滿園的安徽博物院將成為花與詩的海洋,省博物院將成為這個春日踏青的網紅打卡之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契合花朝節的氣質,結合館藏珍品,安徽博物院專家悉心挑選了一批文物,屆時將在活動現場布置12個花卉主題館藏文物打卡點。記者了解到,此番入選的館藏珍品包括數件一級文物:明代陸逵《菊石圖軸》、清代戴本孝《巢民老人觀菊圖》、清康熙五年《許儀梅花白鴿圖軸》、清代鳳穿牡丹磚雕和黃賓虹《墨梅軸》等。古詩燈下,流連偶章佳句;文物傍身,細品風華雅趣。花朝節安徽博物院踏青之旅,秒變文化之旅。
安徽的首個花朝節還有隱藏彩蛋,4月2日晚上七點,在安徽博物院東廣場將舉行盛大的花神選拔。記者了解到,年滿18周歲的小哥哥小姐姐都可參加這次古意盎然的花神評選。入圍選手可以把自己身著中國古典服裝的照片視頻發送至主辦單位郵箱,主辦方將邀請專業老師對入圍選手進行培訓打造,選手們將爭奪安徽省首個花朝節花神桂冠。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