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存在這么一個情況,日漫電影在中國內地票房一直沒有特別突出,這些年新海誠打開了一些市場,剩下的只剩哆啦A夢和灌籃高手這樣的情懷?;鹩叭陶?、海賊王包括鬼滅之刃,要么沒什么反響,要么沒什么機會,走得最穩的還是機器貓和名偵探柯南劇場版。
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在國內擁躉眾多,雖然聊宮崎駿和高畑勛,看起來沒有聊今敏更有腔調,但已經在中國內地復映的三部吉卜力代表作《千與千尋》《龍貓》和《天空之城》,確實是吉卜力工作室在豆瓣評分最高的三部作品。如果不按套路出牌,現在確實可以說,今年豆瓣評分最好電影誕生。
1986年公映的《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首部劇場版電影,妥妥的蒸汽朋克風。對于創業期的吉卜力來說,《天空之城》起碼彰顯了一種眼界和格局。很多人看了《阿凡達》都會覺得馴龍高手們前往的天空之城就是吉卜力的想象力,但實際上《天空之城》的動念顯然來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里的拉普達。老實講,這三部作品確實基本代表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水平。吉卜力動畫的標識是龍貓,宮崎駿美術館的標志是天空之城里的守衛機器人,而奠定了宮崎駿大師地位和吉卜力國際影響力的作品是更有哲學意味的《千與千尋》。
個人覺得,復映宮崎駿動畫,一則說明了經典的耐力,一則說明電影院畢竟是電影院,和手機電腦家庭影院觀影終究場域和感受不同。所以真正的影迷參加電影節,一來可以第一時間看到首映福利,二來就是在大銀幕上看到眾多展映的大師作品。譬如今年上海電影節展映單元里的《悲情城市》和《末代皇帝》都是秒空,而有些不會引進的電影,也會在電影節來一場“過云雨”。看電影,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確實是四件事。電影院的空間效果和心理建設,更純粹。現在去電影院看上世紀80年代的動畫,本身就有一種儀式感,是為喜歡的東西付出。
《天空之城》比較點兒背的是,趕著六一結果碰到了《蜘蛛俠:縱橫宇宙》。它吃虧的另一個原因是名頭確實不如之前復印的兩部。但是輕松收割過億票房問題不大——準確地說,吉卜力的動畫制作邏輯是成人向的,或者說不是低幼向的,其實并不適合兒童節。而且,宮崎駿復映作品的票房讓我突然意識到,其實國產動畫崛起的大呼聲里,也藏著一些辛酸。
2018年和2019年分別在國內復映的《龍貓》和《千與千尋》,分別拿到了1.73億和4.88億票房。這個票房數據作為復映電影,也只有卡梅隆敢說,只是還行。不要被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一葉障目了,其實國產動畫走得不輕松。
數據顯示,國產動畫過億的作品數量是38部,票房超過2億的是21部,其中有9部“熊”霸春節檔的“熊出沒”系列,另外還有兩部吃到春節檔福利的《深海》和《新神榜:哪吒重生》。換句話說,硬核實力拿到2億以上票房的國產動畫只有10部,其中還有一部內地票房破10億的《功夫熊貓3》出品方掛著美國夢工廠的廠牌,其余9部可算高票房的國漫分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億)、《姜子牙》(16.02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9.54億)、《白蛇2:青蛇劫起》(5.8億)、《大魚海棠》(5.73億)、《新神榜:楊戩》(5.55億)、《白蛇、緣起》(4.68億)、《羅小黑戰記》(3.15億)和《雄獅少年》(2.49億)。
這么一看,吉卜力和宮崎駿的表現,起碼是雋永的;這么一看,《風之谷》、《幽靈公主》和《哈爾的移動城堡》也會像“熊出沒”一樣,有節奏地復映;這么一看,國產動畫在熊宇宙、西游和封神宇宙的道路上,依然是坎坷的。(蔣楠楠)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