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著名作家阿袁的最新長篇小說《小詩經》通過刻畫高校“青椒”們的生活情感面貌,書寫當前時代下知識分子的真實和現實現實感。作品原題《縱我不往》,首發于2022年《當代》雜志,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日前,《小詩經》的首場新書分享會線上舉行,復旦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梁永安,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青年批評家叢治辰,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書作者、著名作家阿袁,以及《當代》雜志執行主編徐晨亮,共同分享了新書閱讀體驗,探討當下高校生活、年輕人的讀書與愛情等熱門話題。
煙火漫卷又直言不諱
《小詩經》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高校教師,用頗有詩意的筆法再現高校教師并非總是詩意的生活。復旦大學教授、著名人文學者梁永安直言,當下的高校并非真空的象牙塔,在小說中,作家書寫了充滿書卷氣與煙火氣的高校生活,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直言不諱:“老師們PPT課件做得花里胡哨,上起課來就照本宣科;課題申報材料做得很用心,課題完成得卻很浮皮潦草。”對于學生的議論也不無道理:“現在的學生可不比從前的學生,從前的學生皮實,身體皮實,精神也皮實,老師怎么揶揄都可以,但現在的學生一個個可是水晶玻璃人兒,動不動就有心理問題的。”
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青年批評家叢治辰表示:“青年們面臨的壓力是非常真實和殘酷的。阿袁老師造的這樣一個桃花源,不一定實然存在,但在我們心中存在就是一種力量。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需要在這個夢之外所有的人,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營造更好的氛圍,讓青年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讓高校更好的存在,這也是我們讀這個小說需要去思考的一個更廣的問題。”
敬畏青春才謳歌青春
《小詩經》中的男主人公季堯是中文系的另類:他清高浪漫,富有理想主義,作者阿袁在絲毫不掩飾自己對于男主人公的喜愛,她化用了安吉拉·卡特的金句:月亮面前,人人平等。“這個時代是不一樣的,你看到的都是水泥,都是高樓,不是美好的自然。當下的文學和生活離這個有點遠,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超越性。”《小詩經》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大量古典詩詞、經典著作、文人典故和各類有趣的“冷知識”,阿袁對當今高校中微妙的人際關系,精準老練且游刃有余,呈現了酸甜苦辣的多種滋味。
在小說的結尾,季堯與新婚妻子,以及同樣來到“幾介居”高校青椒們,讀書、勞動、閑聊,過著夢幻般的田園生活。對于小說的結尾,阿袁表示這是季堯們的一種“不往之往”,也是一個高校教育者對教育以及當下青椒們面臨的困境所做的可能性思考和詩意想象。“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埋怨,但是愛才是天性所在,最后我給我的人物一個理想國、一個桃花源,是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也是基于我前面的堅信,對年輕人、對世界、對生活。我是敬畏青春的,所以在這個小說里我想謳歌青春。”
鼓勵愛情也鼓勵單身
梁永安教授從書中的愛情情節入手,對兩性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女性心理的稠密度比男性高得多。她們既有高度的洞察力,又有現代的知識積累、專業訓練和對于社會的體會。男性構造的世界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困境。種種支配關系、政治關系,對一個男性價值的衡量等等,容易使一個男性在選擇上沒有足夠的回旋空間,以至產生巨大的自我對立。” 對于當下青年人的“愛情稀缺”理論,梁永安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始終覺得,一個人面對現在這個世界,一定要用一種悲觀主義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要用樂觀主義的心態去建設自己的世界,包括愛情,包括自己這輩子要做的一兩件簡單的事。特別簡單,但是又能構成一個特別好的生活支撐。”
阿袁認為,年輕人不管面對生活或是愛情都更誠實。“單身也是需要勇氣的,也是一種生命形式,也是有價值的,甚至也應該鼓勵。如果出現一批真正有勇氣的離婚人,也代表著一種文明、進步和勇氣。現在的年輕人對愛情或者婚姻的態度,或許是對我們中年人的一次反動——并不是說跟隨你們就是前進,我不這么看待年輕人,所以在我的寫作里有試圖表達這樣的東西。”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