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麥卡特尼給列儂的兒子寫過一首歌《Hey Jude》,讓他不要被成年人的選擇傷害,要把悲傷唱得不那么悲傷,找到自己,不要把世界的重擔扛在自己肩上,我特別喜歡這句:Don't carry the world upon your shoulder。然而,喜歡和這句話反著來的,是科幻片的編劇和導演,每個人不是盤古就是阿特拉斯,進化到高級點的,就是滅霸。
但是甲殼蟲樂隊最迷人的地方,在你到了中年的時候再聽,就不是支楞著手指比劃出潮流,滿嘴的愛與和平,而是信任與溫柔。所以倫敦奧運會看似宏大的背景,一個人坐在那里彈著鋼琴,唱的依然還是那首寫給朋友的孩子的歌,所有的成年人對所有的孩子,場面其實特別反競技體育。你說,什么是搖滾?
同樣的問題來了:
當我們在談論科幻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你敢相信十來年前劉鎮偉就拍過《機器俠》,就像去玩具城買了一套假樂高。如今特效已經從建模進化到綠幕和動態捕捉,所以說一部電影“特效在水準之內”,并不能算是一種褒獎,技術合格難道不是一部科幻電影的底線嗎?《明日戰記》就是這樣技術上的合格產品,但是《環太平洋》戰場的香港,可是曾被“暴風赤紅”守衛過的人類戰線,小巫見大巫了。確實是,明明大家心里清楚,沒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明日戰記》,就像明明沒有什么期待的《獨行月球》,被主演“詩化”了。
嘿,古。可是新聞里捐了100多所學校的人。
一件事就被說成了另一件事。
中國香港藝人古天樂在內地的“德藝雙馨”程度,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比肩劉德華的,就這么的,白古變了黑古,還因為背地里、“偷偷地”做了慈善,閃耀起來。這是不知道能不能躲雨的道德的屋檐。網友嘛,嘴上支持的如果都買了票,《明日戰記》怎么也得20億起步。根據你多年臨床經驗,你能想到的《明日戰記》的缺點基本都在:故事俗,對白傻,表演木,格局小——這最后一點尤其代表港產電影。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如果你重新調整雙眼和腦海里的焦距,《明日戰記》就會不斷縮放,不斷縮放,最后成為一場戰爭的星星之火,這哥幾個甚至只能算地球某個戰區的小分隊,特別沒見過世面的感覺。加快進度是優點,但放大武戲優點是為了掩飾文戲缺點,實際上,如果沒有古天樂加持,這片子會和沒有沈騰馬麗加持的《獨行月球》一樣,和《月球隕落》站在一起——
腳底下踩著的是《上海堡壘》。
不是純科幻,是純嗑了個幻。
《獨行月球》是軟科幻,《流浪地球》也是,純嗑了個幻。但我們聊科幻電影的時候,其實聊的還是人心里的愛與怕。《流浪地球》其實還是個傳統的重耳出奔,以德服人,眼中含淚只因對土地愛得深沉的故事,技術底線有了之后,它在手繪一個精神天花板的上線——在這一點上,《三體》靜靜站在一旁,它的底線看起來很低,低到只有一顆水滴,和一片二向箔,但它肯定是一個潛在挑戰中國影史票房冠軍的題材——不是因為那時候有更多懷揣機甲夢的古天樂,和更多更優秀的特效公司。
Hey Koo。《明日戰記》的票房顯然沒有讓他憂傷,他也沒有把“中國工業光魔”的重擔扛在肩上,他就是一個機甲愛好者,你從這稀爛的片名就能看出它沒有什么野心。我也很喜歡古天樂,因為不論他是正派還是反派,都會讓一部電影看上去憂心忡忡,但又感覺一直能《保持通話》,我不知道為什么老想到古天樂的這部電影,而不是楊過和項少龍。
其實懂得黯然銷魂掌的楊過和穿越的項少龍,也是另一種嗑了個幻。而且他們都沒有把世界的重擔挑在肩上,隨便看看,《明日戰記》當然也沒有揭開亞洲科幻電影新篇章。這就是看科幻電影《明日戰記》和《獨行月球》的最佳心態吧,用甲殼蟲的另一首歌概括就是,Let It Be吧。(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