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記者13日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著名作家蘭曉龍最新長篇小說《冬與獅》日前出版,該書講述了“鋼七連”在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的作戰故事。伍千里、伍萬里、梅生、談子為、雷公、余從戎、平河……《冬與獅》以人物群像,展現了長津湖戰役的殘酷和偉大,演繹出生死系之的兄弟情、戰友情、家國情。
《冬與獅》故事的主要背景是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的長津湖一戰。1950年秋冬之交,第七穿插連所在的第九兵團原本駐扎在華東地區,被緊急征召開赴朝鮮長津湖戰場。因為白天有美軍不間斷的空軍偵查,為避免暴露,第九兵團戰士在將近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中,晝伏夜行三周,隱蔽接敵,完成對美軍的分割包圍。十萬志愿軍戰士發起總攻之前,美軍毫無覺察……最終,我志愿軍靠著偉大的犧牲精神、戰爭智慧戰勝了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冬與獅》就通過對第七穿插連的描寫,帶著我們感受這場戰爭中志愿軍戰士的偉大與不屈。
“獅子是不屬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 七連的這群戰士,就是以肉身守護國門的獅子。在長津湖戰場,他們靠著三八大蓋抗擊著美軍的飛機坦克,以薄薄的棉服對抗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快凍死了,可還在追擊”……這樣的戰爭需要明白,這樣的犧牲需要證明,而《冬與獅》就是這樣的“明白”與“證明”。
在《冬與獅》序言中,蘭曉龍透露,自己的父親曾作為軍醫參加了朝鮮戰爭,但自己一直以來對于朝鮮戰爭的真正意味卻始終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機會,蘭曉龍看到一位十八歲戰士的照片,“他托著個橘子(也許是糕點),憋著樂,有點懵懂,生機盎然,有點跳脫”,而后被戳中,產生強烈的創作欲。蘭曉龍感嘆,“他真年輕。他們真年輕”。《冬與獅》就塑造了一個這樣的十八九歲的少年,伍萬里。
十五年前,蘭曉龍編劇作品《士兵突擊》開播,劇中塑造的“鋼七連”許三多、史今、高城、伍六一等軍人形象,以及“鋼七連”的戰歌“一聲霹靂一把劍,一群猛虎鋼七連;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衛國保家園……”,曾打動了無數觀眾。在許三多的入連儀式上,伍六一曾介紹過“鋼七連”的歷史:“抗美援朝時鋼七連幾乎全連陣亡被取消番號,被全連人掩護的三名列兵卻九死一生地歸來。他們帶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遺愿在這三個平均年齡十七歲的年輕人身上重建鋼七連!從此后鋼七連就永遠和他們的烈士活在一起了!”而《冬與獅》書寫的,正是“鋼七連”在朝鮮戰場的血戰史! 在《冬與獅》中,七連第162名戰士伍千里、第677名戰士伍萬里、第135名戰士梅生、第17名戰士雷公、第305名戰士余從戎、第623名戰士平河,以及七連在戰斗中遇到的親密戰友談子為,將一一登場。
記者了解到,《冬與獅》還隨書附贈蘭曉龍即將出版的新作《戰與祀》節選。《冬與獅》描寫了長津湖戰役,《戰與祀》則全景式地描寫了朝鮮戰爭時中國人民在從軍事到外交等多條戰線上的頑強與隱忍、不屈與抗爭,再現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國際政治的波詭云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