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他是中國量子信息科學的開拓者,曾連續四年申請“973項目”終獲成功;他是中國量子信息科學的先行者,曾組建國內最早的“量子隊伍”,走出五位院士;他也是中國量子信息科學的奠基人,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年輕精英走進“量子領域”,為量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奮斗不止……近日,郭光燦院士回憶錄《郭光燦傳》全面上線,講述了這位老人為中國“量子事業”奮斗一生的故事。
連續四年申請“973”終獲成功
從20世紀80年代,郭光燦就開始研究量子光學。但直到2000年,郭光燦坐了15年的“冷板凳”,三次申請973項目均以失敗告終。
1998年,國家實施973計劃,支持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我認為量子信息是最合適的,未來會有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我信心滿滿地遞交了申請書,可是遞上去了就沒了下文。”然而,郭光燦認為,他決不能讓祖國和自己錯過量子信息這個歷史機遇。
1999年,在經歷了一次失敗之后,郭光燦第二次申請了國家的973項目,結果又一次失敗。這時,郭光燦的科研經費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他在中科院一筆5萬元經費的支持下度過了艱難的一年,并著手在中國科大成立了量子重點實驗室。初始的量子實驗室非常簡陋。“實驗室只有一臺386機器,一臺針式打印機,就這兩個設備。我的研究生們都是輪流用這臺386機器。”有學生回憶說,當時他們都是排著隊用設備的,“誰到點了,沒算完也得下來,因為輪到別人了。”
2000年,郭光燦滿懷希望地第三次申請973項目,結果還是失敗。經歷了三年申請失敗,加上在那段時間,郭光燦出差一個人,到賓館一個人,做報告一個人,修改報告一個人,”確實感到比較孤獨。”但郭光燦保持樂觀,繼續堅持,他一邊領導實驗小組完成論文,一邊到處去申請經費,“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堅信量子信息科學一定會被國人所接受。”
2001年,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實驗室沒有場地,學生們面臨著沒有辦法做實驗的窘境,這對于一個實驗室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郭光燦仍舊憑借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多方周旋,為實驗室爭取來了場地,保住了實驗室。也正是在這一年,郭光燦第四次申請973項目,終于獲得了成功。這是國家首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973項目,他拿到了2500萬的科研經費。“我從1998年開始申請,每一年都失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組建國內最早的量子信息科學隊伍
申請到973項目后,郭光燦作為首席科學家,不僅僅考慮自己的團隊,而是考慮國家量子信息未來的發展。
“這么大一筆經費,也是國內第一個量子信息的973項目,我不能把這個錢全部用來發展我的個人團隊。”郭光燦認為,中國要在世界上和強國競爭,光靠一個團隊是肯定不行的,他必須團結國內所有的力量來壯大這個隊伍,全方位地發展量子信息科學。
隨后,郭光燦開始組建國內最早的量子信息科學隊伍。從這個隊伍里里,走出了五位院士,分別為郭光燦、彭堃墀、孫昌璞、潘建偉、杜江峰。他們分別是五位課題組長,先后被評為中科院院士。而這個隊伍里,后來還涌現了十多位年輕的學術骨,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科技部973項目。
郭光燦主導的973項目的實施,是今天中國量子信息科技蓬勃發展,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獲得話語權的重要轉折點,也為中國量子信息科學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最大愿望是看到量子計算機廣泛應用
1998年,郭光燦在組織量子信息香山科學會議時,曾經書信邀請過錢學森先生擔任會議主持,還收到了錢學森的回信。盡管最后錢老因身體原因婉拒,但回信中的一字一句對于郭光燦來說,都是一種肯定與鼓勵,也激勵著他在量子信息推廣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在錢老的鼓勵下,郭光燦幾十年如一日,帶領著團隊在量子信息領域深耕細作,開拓創新,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糾纏網絡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始創新科研成果,同時也培養了一支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研發隊伍。
近年來,量子計算在全世界發展迅猛,但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如果等待國內量子計算的相關技術發展起來,再去考慮產業化,將為時已晚。”于是,2017年,郭光燦與他的學生、中國科大郭國平教授,在合肥高新區聯合創立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個致力于量子計算機全棧式開發、開創中國量子計算工程化先河的創業團隊。
近年來,本源量子研發出國內首個工程化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源”、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并與晶合科技共建國內首個量子芯片聯合實驗室。2018年,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成立,成員單位涉及包括金融建模、海洋超算、輪船制造、傳感應用、人工智能、低溫制冷、生物科技、大數據等領域。
“實驗室里的技術再強大,再尖端,也只是發表一兩篇世界期刊的雜志。要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化,這個過程非常非常漫長,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希望本源的量子工程師們可以堅持做下去,我們作為科學家也會給予你們最大的支持。”郭光燦經常說,“對于學生來說,我是一棵大樹。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大樹底下不長草’,但我不干涉他們,必須放手讓他們去沖,去闖。中國還有一句話叫‘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希望我是那棵可以乘涼的大樹,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隨時來找我。”
“我這一輩子做好了一件事,培養了一批人,我也兌現了對學校、對國家的承諾,承擔了我這一代的國家責任,履行了歷史擔當,此生無憾。“郭光燦說,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進行工程化建設,最終走向產業化,得到大規模的廣泛應用。
郭光燦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郭光燦率先將量子光學理論體系引入國內,并身體力行地推進相關研究和教育工作。20世紀90年代,郭光燦又率先將目光投向量子信息領域,在缺乏支持和經費的情況下努力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謀篇布局,培養人才。他對量子信息科學的執著、對國家科學發展大公無私的信念、對科學研究孜孜不倦的精神,終于使得量子信息科學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發展。
張夢怡 肖玲 劉瑩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