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安徽更是從2021年開始正式啟動“量子中心”建設。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98年,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在一封寫給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的親筆信中說,“中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統的技術問題。”二十多年來,這封信一直激勵著郭光燦投身于量子信息科技事業,在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信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并培養出一大批源自本土的“量子人才團隊”。
中國量子信息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郭光燦1942年出生于福建惠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郭光燦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是中國量子信息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60年,郭光燦考入中國科大,是科大第三屆學生。“那時,學校就教育年輕人必須有擔當,要承擔國家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不屈不撓,勇攀高峰。”年輕的郭光燦在心中埋下了為國奉獻的種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郭光燦接觸到量子光學,他對此極為感興趣。“量子世界太神秘了,很陌生,充滿了好奇。”1981年,郭光燦公派出國,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那個時候,國內對此一片空白,到了國外才發現,他們已經研究了20年了。”郭光燦暗下決心,一定要推動中國量子光學的發展。
1983年,郭光燦院士回國后,兌現了自己的承諾。1984年,他召集了全國對量子光學感興趣的學者專家,在滁州瑯琊山醉翁亭召開了國內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隨后,他編寫了國內第一本《量子光學》教材,并在國內首次系統教授量子光學課程。
不少科研人員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聽了郭光燦的課,從而開始投身到量子光學領域。
錢學森回信:支持集中力量開展量子信息研究
上世紀90年代,郭光燦前瞻性地預判,量子信息領域將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一定會對國家整體科技實力提升發揮巨大的作用。盡管很多人反對,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路。“當時沒什么經費,很多人也不看好我們,但是我們就是相信這個領域一定會開花結果,哪怕碰了很多釘子,我們也要走下去。”
但是,中國要在量子信息領域趕上國外,進入世界前列,光靠郭光燦一個研究組肯定不行,需要集聚國內更多的力量,“我想了各種辦法,去吸引國內更多年輕人從事這個領域,讓學術界能夠更了解這個領域。”于是,1998年,郭光燦開始組織量子信息香山科學會議,“為了提高會議的整體水平,我想邀請一位大人物來主持這個會議。”
郭光燦大膽地給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了一封信,“當時我還挺天真,就想找全國最牛的,就大膽地邀請錢老做香山會議的主席。”讓郭光燦驚喜的是,錢學森很快回了信。在信中,錢學森說,“我很同意您說的我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統的技術問題。”同時,就如何組織全國力量,錢學森還以“兩彈一星”的經驗,在回信中表達了他的意見。
不過,錢學森也在信中以“行動不便”為由,婉拒了“主持會議”的請求,而這也讓郭光燦深感內疚,“要是早知道錢老的身體情況,我就不會發出這樣冒昧的邀請。”
但是,錢學森的回信,以及錢老對于量子信息研究的態度,還是讓郭光燦倍感振奮,“錢老都這么關注和支持量子信息的研究,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呢!”隨后,郭光燦找到同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他欣然同意,說“中國人必須在量子信息領域有自己的聲音。”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量子信息香山科學會議成功舉辦,郭光燦也通過主題報告,讓更多人知道了量子信息這個領域。
培養出一支源自本土的“量子團隊”
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郭光燦在中國科大成立了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2001年,該實驗室被中科院正式批準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全稱“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成為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同一年,郭光燦也申請到了中國量子信息領域的第一個“973”項目,并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國內十多個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學的五十余位科學家協作參加該項目的研究。2003年, “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郭光燦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并榮獲“何梁何利”獎。
從此以后,郭光燦就帶領著團隊,在量子信息領域深耕細作,開拓創新,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糾纏網絡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始創新科研成果,同時也培養了一支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
2017年,帶著起源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技術,郭光燦的“徒弟們”又在合肥高新區成立了國內量子計算龍頭企業“本源量子”,開始進行量子計算的產業化,致力于“讓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真正為人類社會服務”。
“我很欣慰看到年輕人在量子信息領域成長、成才,蓬勃發展,相信他們能開創量子信息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夢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