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 訊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目之一,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攝制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開播至今,廣受贊譽,觀眾普遍認為該劇“復活了書本上的黨史人物,非常感人!”該劇從新穎的歷史、人物、情感三個維度,全景式再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從反帝反封建、到認識并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創建中國共產黨的艱難過程,是一部填補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空白的精品力作。
回望歷史,方能知道從哪里來
“中國共產黨是怎么來的?是哪些人創立的?這是《覺醒年代》要回答的問題。”編劇龍平平大學畢業后從事黨史研究,之前,他參與過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創作。
《覺醒年代》較為全面地交代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諸多細節,陳獨秀、李大釗相識相知在北大,中國共產黨最初的醞釀源頭在紅樓。穿行在紅樓里的這些大人物,他們之間的對話與行為,便有了非常吸引觀眾的“燃點”。劇中一條主線是圍繞著《新青年》雜志,雜志的同人編輯,都是參與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重要人物,這三件大事構成整部劇的主體,三件大事接續發展、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非常清晰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由來。
“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覺醒年代》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曲折過程,也是一群追求國家光明的年輕人的奮斗故事。劇中塑造的三類人物性格特征顯著,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是《新青年》的三駕馬車,陳、李與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陳延年、陳喬年、毛澤東、鄧中夏、趙世炎、周恩來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并為之奮斗,是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再一類人,是辜鴻銘、黃侃、林紓等保守派人物,這些人物的命運碰撞,構成了一幅大沖撞、大變局、百家爭鳴、風云際會的歷史畫卷。
影視藝術的生命,在于真情實感
影視藝術的魅力,在于故事細節的編織、場景的真實、演員的表演及鏡頭的組接呈現,《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顯然做得較為成功。劇組以一比一的比例在外景地,搭建了北大紅樓,民國時期的環境設置逼真,甚至衣著道具都極其考究,這些都為還原歷史,提供了重要保障。
片中人物的造型,追求厚重、樸素、有質感的藝術效果,北京胡同四合院、上海洋派會所、紅樓大學辦公室,視覺呈現著力于真實感與寫意留白,100多年前的老北京、大上海,隨著背景里的建筑標志、音效里的各種聲音,仿佛把人帶回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黨的百年歷史,有篳路藍縷、有荊棘滿途、有苦難輝煌,如何以求真、求美、求新的創作觀,用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手段,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奮斗故事?《覺醒年代》的創作者,用心用情做了很成功的探索,并且受到了年輕觀眾的青睞,據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僅播出前12集,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就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首位,在多家視頻網站播出排名榜上高居榜首。 禹成明(安徽省文聯副主席 安徽省影視家協會主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