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錄在《桐城縣志》里的《裁襟勵子》這首詩,歌頌的是一個“愛與誠信”的故事,在地方上流傳甚廣。2020年入選安慶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裁襟勵子》故事改編的黃梅戲12月30日在桐城市首演。該戲劇本由主人公蘇蕙華的孫女江覺遲女士提供素材,同意并委托由華凱先生創作改編成黃梅戲,由六尺巷劇社承演。
“古來女傳古人編,今事驚人今應傳。方訝寧馨為可畏,尤夸女士足稱賢。新襟能剪懿行著,畫荻堪名婦德全。來日騷壇知必頌,拋磚引玉我徒先。”《裁襟勵子》故事中的主人公蘇蕙華女士出身富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德才兼備;嫁與桐城名士江百川,二人琴瑟和諧,相敬如賓,婚后育有三子:興漢、羽儀、興皖。
一天,長子興漢從私塾讀書回來,對母親說,私塾先生家孩子出生一百天,師母要給孩子拼做一件五彩圍兜,尚缺一塊紅綢布,他已答應回家找一塊帶去。蘇蕙華女士聽后,翻箱倒柜尋找紅綢布,但遍尋無著。最后,她的目光落在自己一件心愛的紅綢嫁衣上,當即拿出剪刀,剪下一塊衣襟遞給兒子。兒子驚呆了,懊悔自己惹了禍,不愿接。母親摸摸兒子的頭,親切地說:“孩子,拿去吧,這沒有什么,說過的話應該算數。”
在解放前,按照桐城當地習俗,女人的嫁衣是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它被視為全家的吉祥之物,若被剪破,會給全家帶來不吉利,一般人不敢為之。蘇蕙華女士卻毅然剪下了一塊嫁衣!后來紅綢布交到興漢師母手里。師母從布料的顏色、剪口、針腳看出這是剛從衣服上剪下來的,怕是興漢年幼不懂事,瞞著家人做出來,便去追問。最終得知實情,先生一家為此特地登門向蘇蕙華女士致謝。蘇蕙華女士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師(尊師重教),二要說話算數(言而有信),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謝你們呢!
蘇蕙華,是作家江覺遲的祖母。受家庭影響,江覺遲從小熱衷幫扶工作,2005年她帶上個人全部積蓄,只身來到川藏高原支教、幫扶,創辦草原孤兒學校,給草原孤兒、貧困孩子、失學兒童提供基本的照料和教育。
江覺遲曾出版暢銷書《酥油》,其中《雪蓮花》是江覺遲以自己在川藏高原歷時十五年的支教、幫扶生活為藍本創作的自傳體小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