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徽學研究如何為鄉村振興服務?古代徽州實踐如何為今天的鄉村治理提供經驗?來自全省各地的50多位書院理事、專家學者專題討論了此問題,探討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治理路徑。
安徽省黃山文化書院院長、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伯山作大會主報告,以古黟社會的鄉村治理為例,通過大量的徽州文書實物展示和梳理,重點闡述了作為典型和諧社會的古黟社會在處理人與人關系上的“禮法兼治”原則,提出了徽州人進行鄉村治理的自我調節機制,一般先是由當事者憑中人協商,以議約的方式和解;若仍不能解決,同族的人訴之于族老、祠堂,社會的人訴之于鄉約、文會以調解與仲裁;最后則通過鳴官訴訟,尋求終極解決方案。他認為,古代徽州社會、古黟社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社會鄉村治理的樣板。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程波濤教授、安徽大學社會政治學院沈昕教授分別從非遺保護利用和民俗文化挖掘利用的角度,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程波濤教授認為,大量非物質文化遺存是徽州不可多得的財富,應結合新時代的社會需求與審美變遷,加以挖掘、提升、再造,為鄉村振興提供切實的“再生產”載體。沈昕教授則提出了徽州民俗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七大途徑,如分運用鄉規民約之鄉村自治傳統,實現鄉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傳揚鄉賢文化,發揮鄉賢與民間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帶動和組織作用;村落節慶、人生儀式傳統,增強鄉村人際互動,傳承與增進鄉風文明,等等。
黃山文化書院副院長、績溪縣徽學會會長方靜立足于鄉村調研,介紹了績溪縣家朋鄉尚村的歷史文化資源和鄉村治理模式。2019年5月,黃山文化書院助力首屆“中國鄉村榜”評選,承擔了6個全國徽州文化圈內的入選村落調查,完成并提交參選的調查報告,結果包括尚村在內的5個村落成功入選了中國鄉村榜前20名,獲得了極大的社會效益。方靜認為,多年來,尚村堅持以文化原生態保護為突破口的發展模式,通過專家推介、文化記憶節點保護與修復、古老空間拓展創新以及攝影、體育、繪畫寫生、辦節等方式,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一種模式,得到了中國村落保護國家級專業團隊(中規院)的認可和實踐推進,綻放出新的時代活力。
安徽省委統戰部二級巡視員李傳璽長期在安慶市望江縣華陽鎮司閣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是安徽省唯一擔任村干的廳級干部。他專程到會,分享了自己的扶貧經歷,對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化審美、資源整合、文化實踐等提出了頗具實踐性和可行性的看法與思考,“我想完善村里文化樂園建設,準備建一個民俗館,爭取打造一個獨具特色且能夠對村風建設起到促進作用的文化樂園。”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作為地方學術團體,黃山文化書院責無旁貸應認真研究與總結歷史的經驗,詮釋好徽州文化乃至安徽區域文化的意識與實踐,尤其在鄉村治理上多有作為,激活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在全省乃至全國作出表率,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提供切實的學術思考與實踐路徑。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章玉政
請輸入驗證碼